字 | 路 |
释义 | 路 《説文》:「路,道也。从足,从各。」徐鍇繫傳作「从足,各聲」。 (一)lù 《廣韻》洛故切,去暮來。鐸部。 ①道路。《爾雅·釋宫》:「路,旅途也。」郭璞注:「途,即道也。」《説文·足部》:「路,道也。」段玉裁注:「《釋宫》一達謂之道路,此統言也。《周禮》:『澮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玉篇·足部》:「路,道路,途也。」《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宋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鲁迅《准风月谈·爬和撞》:「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又门路;途径。《史記·魏公子列傳》:「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②经过。《楚辭·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漢蔡邕《述行賦》:「降虎牢之曲陰兮,路丘虚以盤縈。」 ③败亡;羸弱。《詩·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陸德明釋文:「路,瘠。」阮元校勘記:「路、露古同字……凡物之瘠者多露見,故箋云:『露,瘠也。』謂𤯝削混夷,使之瘠也。」《孟子·滕文公上》:「是率天下而路也。」趙岐注:「是率導天下人以羸困之路也。」《管子·四時》:「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王念孫雜志:「路亦與露同,露,敗也。」章炳麟《菌说》:「涣志离德,则帅天下而路。」 ④大。《爾雅·釋詁上》:「路,大也。」《詩·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毛傳:「路,大也。」《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集獲壇下。」裴駰集解引韋昭曰:「路,大也。四矢為乘。」又君王居住的地方。《周禮·天官·閽人》「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門之禁」唐賈公彦疏:「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為名。」又正。《莊子·馬蹄》:「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陸德明釋文:「崔云:路,正也。」 ⑤条理;规律;道理。《書·洪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清杜文瀾《古謡諺·時人為吴道子楊惠之語》:「(吴)道子畫,(楊)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谢觉哉《学会想、问和做》:「『想』要有倚傍、有路数,凭空是想不出什么的。」又引申为言语行为的轨范。《孟子·離婁上》:「義,人之正路也。」南朝梁沈約《瑞石像銘》:「心路照通,有感斯順。」 ⑥仕途;官职。《孟子·公孫丑上》:「夫子(指孟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趙岐注:「當路,當仕途也。」《漢書·揚雄傳下》:「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唐佚名《玉泉子》:「李蠙與王鐸進士同年,後俱得路,嘗恐鐸之先相而己後之。」 ⑦地域;方面。《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自是東路皆平,令叔孫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這一日燒香回來,人見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後面走的就有百十人。」李季《客店答问》:「南路的口音,不像个本地人模样。」又路线。如:二路公共汽车;三路电车。 ⑧类别之称。《西遊記》第五十一回:「這一路拳,走得似錦上添花。」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他这路工人可有活儿干呀!」 ⑨弈棋术语。宋張擬《棋經·棋局》:「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卜者童西磵言,嘗見有二人對弈,一客預點一弈圖,如黑九三、白六五之類,封置笥中,弈畢發視,一路不差,竟不知其操何術。」 ⑩用同「露」。裸露。《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一引《摭言》:「但知報道金釵落,髣髴還應路指尖。」 ⑪通「輅」。天子、诸侯所乘的车。也泛指车子。《釋名·釋車》:「天子所乘曰路,路亦車也。謂之路者,言行於道路也。」《正字通·足部》:「路,與輅通。」《詩·魏風·汾泹洳》:「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毛傳:「路,車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設兩觀,乘大路。」何休注:「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⑫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至道二年(公元997年)始定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八路,神宗时又增为二十三路。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一称宪司)、安抚使(或为经略安抚使、使但置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司(一称帅司)三者为一代常制。三司治所时或不在一地,分路也不全相同;其所掌虽转运以财赋,提刑以刑狱,安抚以兵马为主,但往往兼总他务,权任随时而变。北宋分路,以转运司为主,前所称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三路等,皆指运转司路而言;南宋分路,则以安抚司为主。金仿宋制,分境内为十九路。金路亦有总管府路、按察司路、转运司路、统军司路、招讨司路之别,而以总管府路为主。元时降为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置总管府,隶属于省。明时废。明羅頎《物原·名原》:「漢武帝始稱州為部,唐太宗改稱道,宋太祖改稱路,元世祖改稱省。」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發運使總六路之賦入,而其職以制茶、鹽、礬税為事。」宋辛棄疾《論荆襄上流為東南重地》:「荆與襄兩路,道里相去甚遠。」 ⑬姓。《廣韻·暮韻》:「路,姓。本自帝摯之後。出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等六望。」《通志·氏族略二》:「路氏,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公)十五年,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姓纂》云:炎帝之後,黄帝封其支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唐表》云:姬姓,帝摯子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又有没路真氏改為路。」 (二)luò 《集韻》歷各切,入鐸來。 〔虎路〕竹篾所作的藩篱。《集韻·鐸韻》:「路,纍也。通作落。」《文選·揚雄〈羽獵賦〉》:「爾迺虎路三嵕,以為司馬;圍經百里,而為殿門。」李善注:「晋灼曰:『路,音落。落,纍也。』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