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釐 |
释义 | 釐 《説文》:「釐,家福也。从里,𠩺聲。」段玉裁注:「釐字从里,里者,家居也。故許釋為家福。」徐灝箋:「許訓釐為福者,緣受釐之字通作禧故云爾。」按:古人以为子孙茂盛则多福,故《牆盤》又从子。「釐」,今字用「厘」。 (一)lí 《廣韻》里之切,平之來。之部。 ①治理;处理。《廣韻·之韻》:「釐,理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釐,本義當為治邑理邑為釐,猶治玉為理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孔傳:「釐,治;工,官。」《詩·周頌·臣工》:「王釐爾成。」鄭玄箋:「釐,理也。」《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六年》:「命太子總釐庶政。」胡三省注:「釐,治也。」 ②改变;改正。《後漢書·梁統傳》:「議者以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務,施行日久,豈一朝所釐。」李賢注:「釐,猶改也。」《梁書·賀琛傳》:「今若釐其風而正其失,易於反掌。」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湖廣下·承天府》:「顧審編未盡當,則宿弊未盡釐。」 ③分,分开。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五:「(宋神宗)乃詔釐其事大小。大事,三省與樞密同議進呈……小事,樞密院獨取旨。」明陶宗儀《輟耕録》卷二十五:「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釐而二之。」清厲鶚《宋詩紀事序》:「暇日釐為百卷,目曰《宋詩紀事》。」 ④道理,事物的条理。《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則百工伊凝,庶績咸喜,荷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則已,庶可試哉!」李善注:「上荷天道,而下提地理,言則而効之。」吕向注:「釐,理也。」 ⑤贪。《方言》卷十三:「釐,貪也。」錢繹箋疏:「釐,婪聲之轉。婪之轉為釐,猶釐之轉為孿也。」 ⑥厘金的略称。旧时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商品通过税叫「釐金」,或称「釐捐」,简称「釐」。清薛福成《應詔陳言疏》:「不得已而設局抽釐,酌取商賈之贏餘。」《清史稿·婁春蕃傳》:「長蘆鹽商,久困增釐。」 ⑦量词。 ⑧微小。《宋書·恩倖傳·徐爰》:「自少及長,奉公在事,釐毫蔑聞。」 ⑨通「嫠」。寡妇。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釐,叚借為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唐陸德明釋文:「嫠,本又作釐。」《孔子家語·好生》:「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釐婦亦獨處一室。」王肅注:「釐,寡婦也。」晋張協《七命》:「煢釐為之擗摽,孀老為之嗚咽。」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高軒斗升者,盡是閹官之釐婦。」 ⑩春秋楚邑名。故址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左傳·成公十七年》:「舒庸人以楚師之敗也,道吴人圍巢,伐駕,圍釐、虺。」杜預注:「巢、駕、釐、虺,楚四邑。」劉文淇疏證:「釐,春秋楚地,在廬州府無為州境。」 (二)xǐ(又读xī) 《集韻》虚其切,平之曉。之部。 ①幸福,吉祥。《説文·里部》:「釐,家福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許以字从里,故曰家福。愚按:福者禧字之訓。古多借釐為禧。」《史記·孝文本紀》:「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司馬貞索隱:「(釐)音禧,福也。」南朝宋顔延之《宋郊祀歌》之二:「告成大報,受釐元神。」唐柳宗元《天對》:「民父有釐,嗟以美之。」 ②胙,祭祀用的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釐)祭祀福胙也。」司馬貞索隱引應劭云:「釐,祭餘肉也。音僖。」 (三)lái 《集韻》郎才切,平咍來。之部。 同「萊」。 (四)tāi 《集韻》湯來切,平咍透。 同「邰」。古地名。《集韻·咍韻》:「邰,《説文》:『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右扶風斄縣是也。』引《詩》『有邰家室』。或作斄、釐。」 (五)lài 《集韻》落蓋切,去泰來。之部。 通「賚」。赐,予。《集韻·泰韻》:「賚,《説文》『賜也』。引《周書》『賚尒秬鬯』。或作釐。」《詩·大雅·既醉》:「其僕維何?釐爾女士。」毛傳:「釐,予也。」馬瑞辰通釋:「釐與賚雙聲,釐即賚之叚借,故訓為予。」又《大雅·江漢》:「釐爾圭瓚,秬鬯一卣。」毛傳:「釐,賜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