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蓋或、國在時為古今字。古文祇有或字,既乃復製國字。」孙海波《卜辭文字小記》:「口象城形,从戈以守之,國之義也。」

(一)yù 《集韻》越逼切,入職云。職部。

邦国;封国。后作「國」。《説文·戈部》:「或,邦也。」段玉裁注:「蓋或、國在時為古今字。古文祇有或字。」《字彙補·戈部》:「或,古與國通用。《博古圖》:《南宫鼎》『光相南國』、《穆公鼎》『南國』、『東國』皆作或。」

(二)huò 《廣韻》胡國切,入德匣。職部。

①代词。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詩·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牀,或不已于行。」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論衡·幸偶》:「蜘蛛結網,蜚蟲過之,或脱或獲。」《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小石峰或朝或拱,參立前塢中。」
表示疑问,相当于「谁」。《詩·豳風·鴟鴞》:「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朱熹注:「誰敢有侮予者。」

②副词。
或许;也许。《説文·戈部》「或」徐鉉注:「或,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惑不定之意。」《廣韻·德韻》:「或,不定也,疑也。」《左傳·宣公三年》:「天或啟之,必將為君。」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破巢完卵從來少,削草除根勢或然。」
常常。《論語·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皇侃義疏:「或,常也,言羞辱常承之也。」
表示相承,相当于「又」。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或,猶又也。」《詩·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鄭玄箋:「飲酒於有醉者,有不醉者,則立監使視之,又助以史使督酒,欲令皆醉也。」《左傳·哀公元年》:「今不如,而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戰國策·秦策四》:「白起西陵,或拔夷陵,燒先王之墓。」

③连词。表示选择或列举,相当于「或者」。《新唐書·魏徵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房之内,往來莫測,不知去所。」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和名言》:「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④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詩·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王引之釋詞:「言無不爾承也。或,語助耳。」《抱朴子·外篇·安貧》:「時人憚焉,莫之或與。」《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諸侯莫之或待。」

⑤有。《廣雅·釋詁一》:「或,有也。」《書·五子之歌》:「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吕氏春秋·貴公》:「無或作好,遵人之道。」《後漢書·應劭傳》:「開辟以來,莫或兹酷。」

⑥通「惑」。疑惑;迷惑。《玉篇·戈部》:「或,有疑也。」《廣韻·德韻》:「或,疑也。」《戰國策·魏策三》:「今大王與,而益近,臣甚或之。」按:《史記·魏世家》作「惑」。《漢書·霍去病傳》:「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右將軍食其軍别從東道,或失道。」顔師古注:「或,迷也。」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