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 《説文》:「矣,語已詞也。从矢,以聲。」 (一)yǐ 《廣韻》于紀切,上止云。之部。 语气词。 ⒈表示已然。《説文·矢部》:「矣,語已詞也。」段玉裁注:「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是為意内言外。」《廣雅·釋詁三》:「矣,止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漢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新唐書·房玄齡傳》:「然創業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難,方與公等慎之。」 ⒉表示必然。《老子》第七十四章:「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漢書·食貨志》:「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論衡·命禄》:「手舉一鈞,以一鈞則平;舉之過一鈞,則礩仆矣。」 ⒊表示十分肯定。《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論衡·龍虚》:「世俗言龍神而升天者,妄矣。」 ⒋表示命令,相当于「吧」。《左傳·宣公四年》:「乃速行矣,無及於難。」《莊子·秋水》:「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史記·淮陰侯列傳》:「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⒌与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四:「矣,猶乎也。」《詩·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禮記·文王世子》:「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 ⒍多与疑问词结合,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左傳·隱公十一年》:「邪而詛之,將何益矣?」《説苑·貴德》:「管仲入見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 ⒎表示感叹。《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三國魏曹植《登臺賦》:「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⒏在句末表示停顿,用以引起下文。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四:「矣在句末,有為起下文之詞者。」《詩·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論語·里仁》:「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劉寶楠正義:「矣者,起下之辭。」漢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選。」 ⒐表示肯定或语句的结束,相当于「耳」。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四:「矣,猶耳也。」《戰國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又《燕策一》:「齊者,我讎國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國弊,力不足矣。」 (二) xián 古代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称「犀」为「矣」。唐樊綽《蠻書·蠻夷風俗》:「犀謂之矣。」自注:「讀如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