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貉,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為言惡也。』」按:注本作「北方貉,豸穜也」,注云:「各本奪貉字,今補。」又「貈」字下注云:「今字乃皆假貉為貈。」

(一)mò 《廣韻》莫白切,入陌明。鐸部。

①同「貊」。
古代对北方部族的蔑称。《説文·豸部》:「貉,北方豸穜。」洪亮吉《比雅》卷五:「北方曰貉。」《周禮·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北方曰貉狄。」賈公彦疏:「先鄭既以四夷為東方,即以貉狄總屬北方也。」《荀子·勸學》:「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漢書·鼂錯傳》:「臣聞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
古国名。《字彙·豸部》:「貊,本作貉,北方國也。」《周禮·秋官·貉隸》:「貉隸百有二十人。」鄭玄注:「征東北所獲。」《漢書·高帝紀》:「北貉人來致梟騎助。」顔師古注引應劭曰:「北貉,國也。」師古曰:「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類也。」

②静,安静。《爾雅·釋詁上》:「貉,静也。」《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貉其德音。」陸德明釋文:「貉,本作貊。」陳奂傳疏:「貉,静也。《爾雅·釋詁》文,《左傳》、《禮記》、《韓詩》皆作『莫其德音』,《釋文》引《韓詩》『莫,定也』,《玉篇》『嗼,静也』,嗼與莫同。」

③纶绳。《爾雅·釋詁下》:「貉,綸也。」郭璞注:「綸者,繩也。」《集韻·陌韻》:「貉,縮綸也。即綸繩也。」

④姓。《字彙·豸部》:「貉,姓。」《孟子·盡心下》有「貉稽」。《萬姓統譜·藥韻》:「貉安。見《印藪》。」

(二)hé 《廣韻》下各切,入鐸匣。鐸部。

①兽名,属犬科。外貌似狐,但体较肥,腿较短,尾亦短而蓬松。颊部有倒八字形的黑色纵纹,栖于河谷和山溪附近的疏林中。杂食鱼、鼠、蛙、虾、蟹等,能攀树。《説文·豸部》:「貈(貉),似狐,善睡獸也。」《正字通·豸部》:「貉似貍,鋭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温滑,可以為裘。」《論語·鄉黨》:「狐貉之厚以居。」李白《大獵賦》:「攫麏麚之咆哮,蹂豺貉以挂格。」《元史·世祖紀十四》:「給以鎧仗鞍勒,狐貉衣裘,遣赴皇孫阿難答所出征。」

②恶。《説文·豸部》:「孔子曰:『貉之為言惡也。』」段玉裁注:「貉與惡叠韻。貉貉,惡貌。」《廣雅·釋詁三》:「貉,惡也。」

(三)mà 《集韻》莫駕切,去禡明。魚部。

通「禡」。古代出师或军队驻扎时祭神。《集韻·禡韻》:「禡,《説文》:『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引《周禮》『禡於所征之地』。或作貉。」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貉,叚借為禡。」《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鄭玄注:「表貉,立表而貉祭也。鄭司農云:貉讀為禡,禡謂師祭也。書亦或為禡。」又《春官·肆師》:「凡四時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為位。」鄭玄注:「貉,師祭也。」

(四)háo

〔貉绒〕拔去硬毛的貉子皮,质地轻软。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