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龍 |
释义 | 龍〔龙〕 《説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罗振玉《殷虚書契考釋》:「龍,卜辭或从☀,即許君所謂『童省』,从☀,象龍形,☀其首,即許君誤以為从肉者,☀其身矣。或省☀,但為首角全身之形。」 (一)lóng 《廣韻》力鍾切,平鍾來。東部。 ①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长,有鳞爪,能兴云降雨。《廣韻·鍾韻》:「龍,靈蟲之長也。《易》曰:『雲從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蟲莫知於龍。」《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元王舉之《折桂令·三茅山行》:「飛膏雨龍歸洞口,弄晴雲鶴舞山頭。」 ②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廣雅·釋詁一》:「龍,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徧天下……龍反其鄉,得其處所。』」高誘注:「龍,君也,以喻文公。」《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清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西江射虎,南服從龍。」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龙座;龙床;龙衮。唐白居易《長恨歌》:「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元史·速哥傳》:「嘗出金盤龍袍及宫女贈之。」鲁迅《呐喊·风波》:「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③比喻英雄才俊。《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世説新語·德行》:「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劉峻注:「張璠《漢紀》曰:淑有八子……時人號曰八龍。」唐李白《化城寺大鍾銘序》:「丞尉等並衣冠之龜龍,人物之標凖。」朱德《纪念广州起义》:「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 ④十二生肖之一。详见「鼠」。漢蔡邕《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其餘龍、虎以下,非食也。」南朝陳沈炯《十二屬詩》:「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⑤长形像龙的。如:水龙;火龙;车水马龙。 ⑥龙形的花纹。如:龙币;龙盾;龙衮。《周禮·考工記·輈人》:「龍旂九斿。」鄭玄注:「交龍為旂。」《禮記·玉藻》:「龍卷以祭。」鄭玄注:「龍卷,畫龍於衣。」 ⑦有龙形花纹或形状像龙的东西的代称。如: ⑧骏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南朝宋顔延之《赭白馬賦·序》:「驥不稱力,馬以龍名。」唐王勃《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鳥衆多而無辯鳳,馬羣雜而不分龍。」 ⑨星名。 ⑩古代传说中的官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注:「有龍瑞,故以龍名官。」 ⑪由龙卷风形成的积雨云。唐張籍《雲童行》:「雲童童,白龍之尾垂江中。」《農政全書·農事·占候》:「龍下便雨,主晴。凡見黑龍下,主無雨,縱有亦不多。白龍下,雨必多……龍陣雨,始自何一路,只多行此路,無處絶無。」 ⑫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埤雅·釋魚》:「葬書以龍言山,以虎言水。六龍九虎是也。」唐劉禹錫《虎丘寺路宴》:「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八盤嶺乃禁中來龍,乞禁人行。」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土龍》:「顧涇陽先生之宅,前對膠山,後枕斗山,龍自西來。」也称山脉。《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 ⑬古代炼丹术士称水或汞。唐李咸用《送李尊師歸臨川》:「塵外烟霞吟不盡,鼎中龍虎伏初馴。」宋蘇軾《龍虎鉛汞論》:「龍,水者也,精也,血也。」钱钟书《管錐編·焦氏易林·坤》引《參同契》上篇曰:「『白虎為熬樞,汞白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蓋方士術語以水或汞為龍而火或鉛為虎。」 ⑭龙泉剑的省称,泛指精良的剑。唐施肩吾《贈邊將》:「玉匣鎖龍鱗甲冷,金鈴襯鶻羽毛寒。」明張佳胤《赴雁門聞虜退去呈楊中丞》:「胡雲夜動雙龍匣,漢日秋懸八陣圖。」 ⑮萌。《玉篇·龍部》:「龍,萌也。」《初學記》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龍之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雲興。」 ⑯通。《廣韻·鍾韻》:「龍,通也。」 ⑰和。《廣雅·釋詁三》:「龍,和也。」 ⑱水草名。即荭草。也作「蘢」。《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毛傳:「龍,紅草也。」孔穎達疏引陸璣云:「一名馬蓼,葉大而赤白色,生水澤中,高丈餘。」按:《爾雅·釋草》「紅,蘢古」宋邢昺疏《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九引「龍」均作「蘢」。 ⑲通「寵(chǒng)」。荣耀。《廣雅·釋言》:「龍,寵也。」王念孫疏證:「龍、寵聲相近,故古人以二字通用。」《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毛傳:「龍,寵也。」《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道經》:「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龍辱若驚。」按:王弼本《老子》第十三章「龍」作「寵」。 ⑳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左傳·成公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杜預注:「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㉑通「壟」。 ㉒姓。《廣韻·鍾韻》:「龍,姓,舜納言龍之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乃使龍且往擊之。」 (二)máng 《集韻》莫江切,平江明。東部。 通「尨」。杂色。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豐部》:「龍,叚借為尨。」《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全,純色也。龍,當為尨,尨謂雜色。」《易·説卦》:「震為雷,為龍。」陸德明釋文:「龍,虞(翻)、干(寶)作駹。」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