齷〔龌〕 wò 《廣韻》於角切,入覺影。 〔齷齪〕也作「齷𪘏」、「偓促」、「握齱」。清雷浚《説文外編》卷十二:「《説文》無齷字、齪字……偓促、握齱,皆即齷齪。」 ⒈牙齿细密。《廣韻·覺韻》:「齷𪘏,齒相近。」《六書故·人四》:「齷齪,齒細密也。」 ⒉气量局狭貌。《六書故·人四》:「齷,人之曲謹者亦曰齷齪。」《文選·張衡〈西京賦〉》:「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李善注引薛綜曰:「《漢書》注曰:『齷齪,小節也。』」又《左思〈吴都賦〉》:「齷齪而筭,顧亦曲士之所歎也。」李善注引劉逵曰:「齷齪,好苛局小之貌。」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 ⒊事物狭小、局促。《集韻·覺韻》:「齷,齷𪘏,迫也,一曰小皃。」唐李白《大獵賦·序》:「《羽獵》于靈臺之囿,圍經百里而開殿門,當時以為窮壯極麗。迨今觀之,何齷齪之甚也。」梁启超《治始于道路说》:「夫彼之漠然于此者,非必乐而安之也。特以为琐碎龌龊之事,不足为虑,经国大猷,不在是耳。」 ⒋肮脏,不干净。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他見我風吹得齷齪,是這鼻凹裏黑。他見我血漬的腌䐶,是這衲襖腥。」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又指品行不端。宋方勺《青溪寇軌》:「當軸者皆齷齪邪佞之徒,但知以聲色土木淫蠱上心耳。」鲁迅《书信·致郑振铎(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我不明教育界情形,至于文坛,则龌龊琐鄙,真足令人失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