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議 |
释义 | 議〔议〕 《説文》:「議,語也。从言,義聲。」段玉裁本据《韻會》尚有「一曰謀也」。又注:「當云从言、義,義亦聲。」沈濤古本考:「《御覽》五百九十五《文部》引作『議,語也』,又曰『論難也』。是古本尚有『一曰論難也』五字,今奪。」 yì 《廣韻》宜寄切,去寘疑。歌部。 ①言谈;谈论。《説文·言部》:「議,語也。」段玉裁注:「上文云『論難曰語』,又云『語論也』,是論、議、語三字,為與人言之稱。」《吕氏春秋·懷寵》:「凡君子之説也,非苟辨也;士之議也,非苟語也,必中理然後説,必當義然後議。」唐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鲁迅《彷徨·孤独者》:「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 ②谋虑,谋议。《廣雅·釋詁四》:「議,謀也。」《書·周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孔穎達疏:「唯酒食於是乃謀議之。」《漢書·田叔傳》:「梁孝王使人殺漢議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 ③评论是非。《廣韻·寘韻》:「議,評也。」《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史記·秦始皇本紀》:「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唐張説《開元正歷握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𨻶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④非议;指责。《篇海類編·人事類·言部》:「議,謫也。」《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韓非子·内儲説上》:「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⑤主张;意见。《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裴駰集解引張晏曰:「盡其計議,願王知之也。」《明史·徐光啟傳》:「練兵通州,列上十議。」鲁迅《呐喊·阿Q正传》:「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 ⑥选择;斟酌。《廣韻·寘韻》:「議,擇也。」《儀禮·有司徹》:「乃議侑于賓以異姓。」鄭玄注:「議,猶擇也。」《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亦議之。」徐元誥集解:「議,猶斟酌也。」 ⑦比拟。《吕氏春秋·論威》:「又况乎義兵,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密其躅路,開敵之塗,則士豈特與專諸議哉!」 ⑧乐器变换声音细大清浊,使之和谐。《國語·周語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宫,匏竹尚議,革木一聲。」韋昭注:「議,從其調利也。」 ⑨古代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陈述自己的意见。如:奏议;驳议。宋孫復《答張浻書》:「為論,為議,為書、疏、歌、詩、贊、頌、箴、解、銘、説之類,雖其目甚多,同歸於道,皆謂之文也。」 ⑩通「俄(é)」。倾斜。《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莊子·山木》:「合則離,成則毁;廉則挫,尊則議。」俞樾平議:「議當讀為俄。《詩·賓之初筵》篇『側弁之俄』,鄭箋云:『俄,傾貌。』『尊則俄』,謂崇高必傾側也。」 ⑪通「訛(é)」。诈称;敲诈。《管子·法禁》:「議言為民者,聖王之禁也。」戴望校正:「『議言』當為『訛言』,假借字也。謂以訛言疑惑民心。」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訛)言為民』,即矯稱為民請命之意。」又《法法》:「倨傲易令,錯儀畫制作議者,盡誅。」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作議』當讀為『詐訛』。」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