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謫 |
释义 | 謫〔谪〕 《説文》:「𧬍,罰也。从言,啻聲。」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作謫。」 (一)zhé 《廣韻》陟革切,入麥知。錫部。 ①谴责;责备。《廣雅·釋詁一》:「謫,責也。」《玉篇·言部》:「謫,咎也。」《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杜預注:「謫,譴也。」又《成公十七年》:「又告夫人曰:『國子謫我。』夫人怒。」杜預注:「謫,譴責也。」清黄遵憲《日本國志·鄰交志下二·泰西》:「維新之始,管外事者,内外交謫。」 ②罚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谪降;贬谪。《説文·言部》:「𧬍,罰也。」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作謫。」《史記·張丞相列傳》:「鼂錯為内史,貴幸用事,諸法令多所請變更,議以謫罰侵削諸侯。」唐白居易《琵琶引》:「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二引《太學生陳東上書乞誅六賊》:「罪大謫輕,未厭公論。」《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輕則杖謫,重則殺戮。」也指被流徙戍边的罪人。《史記·秦始皇本紀》:「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清黄宗羲《明夷待訪録·兵制一》:「今以謫發充之,遠者萬里,近者千餘里,違其土性,死傷逃竄,十常八九。」 ③缺点;过错。《玉篇·言部》:「謫,罪也,過也。」《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國語·周語下》:「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韋昭注:「謫,譴也。言日日絶其宜也。」《資治通鑑·魏文帝黄初五年》:「多揚人闇昧之失以顯其謫。」唐柳宗元《駡尸蟲文》:「以是人多謫過、疾厲、夭死。」 ④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象变化。《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謫。」杜預注:「謫,變氣也。」宋王禹偁《君者以百姓為天賦》:「同謫見于天文,在乎觀百姓之勞逸,豈止抑一氣之絪緼而已哉!」清阮元《疇人傳·國朝五·梅文鼎中》:「食日者月也,不關雲氣,而占者之説曰:未食之前數日,日已有謫:日大月小,日高月卑。」 (二)zé 《集韻》士革切,入麥崇。 怒斥。《方言》卷三:「謫,怒也。」郭璞注:「相責怒也。」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