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𪏯,履黏也。从黍,𥝢省聲。𥝢,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段玉裁注:「《釋詁》曰:『黎,衆也。』衆之義行而履黏之義廢矣。」按:「𪏯」,今作「黎」。

lí 《廣韻》郎溪切,平齊來。脂部。

①古时用黍米做糊,用以粘鞋子。《説文·黍部》:「黎,履黏也。」徐鍇繫傳:「履以餬黏之也。黍,黏(物)也。」《爾雅翼·釋草》:「古人作履,黏以黍米,謂之黎。」

②众;众多。《爾雅·釋詁下》:「黎,衆也。」《書·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傳:「獻,賢也。萬國衆賢共為帝臣。」《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王引之述聞:「黎者,衆也,多也。……言民多死於禍亂,不後如前日之衆多。」又特指黎民。《捻軍盟主張樂行佈告》:「是以大起義師,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忿。」谢觉哉《感旧》:「梦周蹇蹇人中圣,圣者遭屠奸者庆。坟荒草陈血色新,三遗黎长饮恸。」

③通「驪」。黑色。后作「黧」。《説文·黑部》「黔,黎也。謂民為黔首,謂黑色」段玉裁注:「黎與驪、𩁟字同音,故借為黑義。……俗作黧。小徐本作黧,乃用俗字改也。」《書·禹貢》:「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傳:「色青黑而沃壤。」按:《史記·夏本紀》作「驪」。《荀子·堯問》:「顔色黎黑而不失其所。」《説苑·復恩》:「顔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後。」按:《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作「面目黧黑」。

④通「耆(qí)」。老。《方言》卷十二:「黎,老也。」《國語·吴語》:「今王播棄黎老。」韋昭注:「鮐背之耉稱黎老。」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説上·黎老》:「引之謹案: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與耆通。……黎老之稱,自以耆耋為義。」

⑤通「遲(chí)」。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黎,叚借為邌,為遲。」
等到;比及。《史記·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帀。」司馬貞索隱:「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按:《漢書·高帝紀》作「遲明」。王念孫雜志:「小司馬説是也。黎、遲聲相近,故《漢書》作遲。黎明、遲明皆謂比明也。」
慢慢地。《文選·傅毅〈舞賦〉》:「黎收而拜,曲度究畢。」李善注:「言舞將罷,徐收斂容態而拜,度曲於是究畢。」

⑥通「藜」。藜草。《釋名·釋地》:「土青曰黎,似藜草色也。」畢沅疏證:「今本藜作黎,《御覽》引作藜。」《淮南子·時則》:「飄風㬥雨總至,黎莠蓬蒿竝興。」按:《吕氏春秋·孟春》「黎」作「藜」。

⑦古高辛氏、颛顼氏的火官,亦谓阴官,即火神。《漢書·郊祀志上》:「及少昊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司天以屬神,命火正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亡相侵黷。」顔師古注引應劭曰:「黎,陰官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流目眺夫衡阿兮,覩有黎之圮墳。」李善注:「黎,高辛氏之火正,謂祝融也。」

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也作「𨛫」。《説文·邑部》「𨛫,諸侯國,在上黨東北。《商書》:『西伯𨛫』」段玉裁注:「今《商書》『西伯』……所據古文《尚書》作𨛫。」《文選·班固〈典引〉》:「乘其命賜彤弧黄鉞之威,用討之不恪。」李善注引蔡邕曰:「諸侯也。」

⑨氏族名。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人的一支发展而成,聚居海南岛中、南部。《宋史·黎洞傳》:「黎洞管之地,在大海南,距雷州泛海一日而至。其地有黎母山人居焉。……其服屬州縣者為熟,其居山洞無徭征者為生。」

⑩地名。
古国名。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尚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
古县名。置,故城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漢書·地理志上》:「東郡縣二十二:濮陽聊城頓丘發干茬平東武陽博平……」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浚县东。《戰國策·趙策三》:「離石拔。公子郚為質於,而請内牛狐之城,以易離石。」鮑彪注:「東郡,即黎陽。」

⑪姓。《廣韻·齊韻》:「黎,姓。」《通志·氏族略二》:「氏,姓,侯爵,時諸侯。《風俗通》云:『九黎之後。』《尚書》:『西伯。』亦見《毛詩》……又有大夫黎彌黎且者,即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又有素嵆氏,改為,虜姓也。」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