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格 |
释义 | 格 《説文》:「格,木長皃。从木,各聲。」 (一)gé 《廣韻》古伯切,入陌見。又古落切。鐸部。 ①树木的长枝条。《説文·木部》:「格,木長皃。」徐鍇繫傳:「亦謂樹高長枝為格。」王筠句讀:「葢謂枝條長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夭蟜枝格,偃蹇杪顛。」《史記·律書》:「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混淆,枝格相交。」 ②张网的木桩。《莊子·胠篋》:「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陸德明釋文:「削格所以施羅網也。」唐李白《大獵賦》:「罝罘緜原,峭格掩路。」王琦輯注:「格,張網之木也。」 ③(放置、支撑器物的)架子。《字彙·木部》:「格,庋格,凡書架倉架皆曰格。」《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漢鄭玄注:「互,若今屠家縣肉格。」明高明《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積金花玉版之箋,列錦紋銅緑之格。」钱南扬注:「格,閣筆之器,俗稱筆架。」 ④木栅栏。唐杜甫《潼關吏》:「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踰。」仇兆鰲注:「戰格,即戰栅,所以捍敵者。」明高啓《從軍行》:「揚旌三道出,列格五營連。」 ⑤阻止;搁置。《小爾雅·廣詁》:「格,止也。」《字彙·木部》:「格,沮隔不行。」《史記·梁孝王世家》:「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説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宋賀鑄《野步》:「津頭微徑望城斜,水落孤邨格嫩沙。」钱钟书注:「格,阻隔。」《明史·河渠志·黄河下》:「今黄家壩分黄之工若復沮格,淮壅為害,誰職其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有一偉略,則必有數庸略以格之。」 ⑥限制。《史記·孫子吴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鬭者不搏撠,批亢擣虚,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宋司馬光《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今之科場格之以辭賦,又不足以觀言。」清顧炎武《日知録》卷十二:「事下行在户部,格以定制不行。」 ⑦拘执。《正字通·木部》:「格,拘執。」《墨子·天志下》:「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抯格人之子女者乎?」俞樾平議:「格人之子女,謂拘執人之子女。」《後漢書·鍾離意傳》:「乃解衣就格。」李賢注:「格,拘執也。」 ⑧收丝器。也称篗头。《方言》卷五:「絡謂之格。」郭璞注:「格,所以轉篗絡車也。」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木部》:「格,收絲之器亦謂之格。」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格,絡絲具,吾蘇謂之篗頭。」 ⑨方形的框子,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如:方格纸;花格布;五格儿的食盒。唐楊烱《卧讀書架賦》:「伊國工而嘗巧,度山林以為格。」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宫嬪自窗格引燭入照之。」鲁迅《呐喊·端午节》:「(上海的书铺子)买稿要一个一个的算字,空格不算数。」引申为级别。明張居正《論時政疏》:「輪資逐格而叙進之。」 ⑩正;纠正。《方言》卷三:「格,正也。」清吴善述《説文廣義校訂·木部》:「制器者以木為法,所以正不正者曰格。」《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穎達疏:「心有妄作則格正之。」《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耻且格。」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二》:「葢欲士人躬親職事,格吏姦,兼歷試人才也。」 ⑪品质,风度。如:风格;格调。唐竇𦤌《述書賦》上:「精光照人,氣格凌雲。」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暇而高躅之難繼也。」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三:「文益謹而格卑矣。」 ⑫尺度。《廣韻·陌韻》:「格,度也,量也。」《文選·鮑照〈蕪城賦〉》:「格高五嶽,袤廣三墳。」李善注引《蒼頡篇》曰:「格,量度也。」瞿蜕园注:「格,尺度。這句盛誇城牆之高,超過五嶽。」又衡量;测量。《文選·李康〈運命論〉》:「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李善注引《蒼頡篇》曰:「格,量度之也。」《隋書·天文志上》:「太史令虞𠠎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影。」宋王溥《唐會要》卷四十二:「以黄道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 ⑬法式;标准。如:格律;合格;破格。《字彙·木部》:「格,格樣,法則也。」《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鄭玄注:「格,舊法也。」《後漢書·傅燮傳》:「朝廷重其方格。」李賢注:「格,猶標準也。」鲁迅《彷徨·祝福》:「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又可为法式的或准则的(话)。《文選·潘岳〈閒居賦〉》:「奉周任之格言,敢陳力而就列。」李善注:「《論語考比讖》:『賜問曰:格言成法,亦可以次序也?』」清顔元《存治篇·井田》:「搜先儒之格議,盡當代之人謀。」 ⑭法律;制度。《北史·封懿傳附封述》:「時增損舊事,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條,皆述所删定。」《新唐書·刑法志》:「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九朝律考·後魏律考·魏格》:「新定之格,勿與舊制相連,務在約通,無致冗滯。」 ⑮古时的刑具。《吕氏春秋·過理》:「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高誘注:「格,以銅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爛墮火而死。」《史記·周本紀》:「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帝)紂去炮格之刑。」《後漢書·黨錮傳·范滂》:「獄吏將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嬰病,乃請先就格。」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高誘《淮南子》注云:格,搒牀也。」 ⑯推究。《字彙·木部》:「格,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⑰至,来。《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書·湯誓》:「格,爾衆庶。」《禮記·月令》:「(孟夏)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明方孝孺《雜問》:「以兵威遠,遠來服乎?撝戈召賓,賓將格乎?」 ⑱感通;感动。《字彙·木部》:「格,感通也。」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木部》:「格,訓為至,而感格之義生焉。」《書·説命下》:「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畧樂志叙》:「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 ⑲击打;格斗。《逸周書·武偁》:「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孔晁注:「格,鬭也。」《後漢書·陳寵傳》:「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李賢注:「格,擊也。」《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三引干寳《搜神記》:「(楊)道和以鋤格,折其肱,遂落地不得去。」又击杀。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鋋猛氏。」《詩·魯頌·泮水》「在泮獻馘」漢鄭玄箋:「馘,所格者之左耳。」孔穎達疏:「謂臨陣格殺之而取其左耳也。」 ⑳抵敌;匹敌。《正字通·木部》:「格,抵敵。」《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羣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太原王功格天地。」 ㉑陷阱。《商君書·兵守》:「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高亨注:「耕即阱字之誤,阱即阱字重出。『阱格』即《周禮》的『井擭』,《國語》的『穽鄂』。格、擭、鄂是一音的轉變。擭也是陷阱之類……疑阱是方形,似井;擭是長方形,似壑。」《國語·魯語上》「設穽鄂」三國吴韋昭注:「鄂,柞格,所以誤獸也。」 ㉒箭靶。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木部》:「格,射的謂之格。」《淮南子·兵略》:「夫射,儀度不得,則格的不中。」高誘注:「格,射之椹質也;的,射準也。」 ㉓语言学术语。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 ㉔逻辑学术语。指根据中项在大小前提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分的三段论的不同形式。如:同格;三段论的格。 ㉕中医学术语。脉象之一。《難經·經脈診候》:「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傷寒論》卷一:「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虚,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㉖量词。 ㉗通「輅(lù)」。车辕上供牵挽的横木。《晏子春秋·内篇諫下》:「吾將左手擁格,右手梱心,立餓枯槁而死。」吴则虞集釋引王念孫云:「『格』即『輅』字,謂柩車轅上横木所以屬引者也……作『格』者借字耳。」《淮南子·人間》:「羸弱服格於道,大夫箕會於衢。」于省吾新證:「格應讀作輅,『服格』即『服輅』。」 ㉘通「垎(hé)」。坚硬;强悍。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木部》:「格,亦有借格為扞垎字者。」《管子·地員》:「五粟之土,乾而不格。」郭沫若等集校引陳奂曰:「格,當讀如垎。」《史記·李斯列傳》:「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司馬貞索隱:「格,彊扞也。」按:今本《韓非子·顯學》作「悍虜」。 ㉙姓。《廣韻·陌韻》:「格,姓。」《通志·氏族略四》:「格氏,允格之後。後漢有御史格班,裔孫顯後魏青州刺史。」 (二)luò 《集韻》歷各切,入鐸來。 ①篱笆。《集韻·鐸韻》:「格,籬格也。」《正字通·木部》:「格,籬格。以竹篾相連遮格之也。」 ②通「落」。 (三)hè 《集韻》曷各切,入鐸匣。 〔格澤〕星名。《集韻·鐸韻》:「格,格澤,星名。一曰妖氣自地屬天。」《史記·天官書》:「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 (四)gē 〔格格〕象声词。如:格格地笑了起来。南朝梁宗懔《荆楚歲時記》:「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唐温庭筠《晚歸曲》:「格格水禽帶飛波,孤光斜起夕陽多。」清陳維崧《攤破浣溪沙·雨泊秦郵》:「渚鳥羣飛聲格格,戲長川。」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