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異 |
释义 | 異 《説文》:「異,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杨树达《積微居金文説》:「甲文異字作人頭上戴物,兩手奉之之形,異蓋戴之初字。戴从𢦏者,加聲旁耳。」罗振玉《增訂殷虚書契考釋》:「(古金文)象人舉手自翼蔽形。」 yì 《廣韻》羊吏切,去志以。之部。 ①分开。《説文·異部》:「異,分也。」《廣雅·釋詁一》:「異,分也。」《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禮記·曲禮上》:「羣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七引《逸史》:「視之,乃死人也,身首皆異矣。」 ②不同。《玉篇·異部》:「異,殊也。」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異部》:「異,分之則有彼此之異。」《書·旅獒》:「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禮記·曲禮上》:「别同異,明是非也。」唐盧照鄰《南陽公集序》:「異議蜂起,高談不息。」 ③其他;别的;另外的。杨树达《詞詮》卷七:「異,旁指指示代名詞,與『他』義同。」《論語·先進》:「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吕氏春秋·上農》:「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高誘注:「異,猶他也。」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④不平常的;特别的。《釋名·釋天》:「異者,異於常也。」《玉篇·異部》:「異,尤也。」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異部》:「異,引申之,非常之事曰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後漢書·臧洪傳》:「洪體貌魁梧,有異姿。」唐皮日休《初入太湖》:「討異足邅迴,尋幽多阻隔。」 ⑤怪异;奇怪。《玉篇·異部》:「異,怪也。」《廣韻·志韻》:「異,奇也。」《莊子·徐无鬼》:「(黄帝曰)異哉小童!」成玄英疏:「(黄)帝驚異牧童知道所在。」《後漢書·徐防傳》:「防體貌矜嚴,占對可觀,顯宗異之。」晋陶潛《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資治通鑑·晋穆帝永和七年》:「而更為彼責我,不亦異乎?」胡三省注:「異,猶言可怪也。」 ⑥怪异的事物。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異部》:「異,蓋謂怪異之物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然(梁丘)據有異焉。」杜預注:「異,猶怪也。」又古代特指灾异。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異部》:「異,災變偁異。」《漢書·劉向傳》:「往者衆臣見異,不務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説天,託咎此人。」顔師古注:「異,災異也。」《後漢書·徐防傳》:「春一物枯即為災,秋一物華即為異。」 ⑦违逆;叛离。《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宋歐陽修《鄭荀改名序》:「貶異扶正,著書以非諸子。」 ⑧佛教用语。变化。佛家认为事物有生、住、异、灭四种特性。「异」即变化。 ⑨姓。《通志·氏族略四》:「異氏,《姓纂》云:『今温州白水蠻有此姓。』」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