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詭 |
释义 | 詭〔诡〕 《説文》:「詭,責也。从言,危聲。」 guǐ 《廣韻》過委切,上紙見。歌部。 ①责成;要求。《説文·言部》:「詭,責也。」《漢書·酷吏傳·尹賞》:「皆貰其罪,詭令立功以自贖。」顔師古注:「詭,責也。」《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李賢注:「詭,責也。」 ②欺诈;虚假。《玉篇·言部》:「詭,欺也,謾也。」《孫子兵法·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韓非子·八經》:「易功而賞,見罪而罰,而詭乃止。」《漢書·蘇武傳》:「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晋書·羊祜傳》:「吴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吴罷守。」 ③假装;冒充。《新唐書·魏徵傳》:「隋亂,詭為道士。」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詭冒姓名,明欺上下。」《明史·刑法志一》:「十八年采輯官民過犯,條為《大誥》。其目十条:曰攬納户,曰安保過付,曰詭寄田糧。」 ④差别;不同。《淮南子·説林》:「衡雖正必有差,尺寸雖齊必有詭。」高誘注:「詭,不同也。」晋木華《海賦》:「瑕石詭暉,鱗甲異質。」《宋書·謝靈運傳》:「徒以賞好異情,故意製相詭。」 ⑤怪异;奇特。《玉篇·言部》:「詭,怪也。」《管子·法禁》:「詭俗異禮,大言法行。」漢班固《西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晋郭璞《山海經圖贊》:「象實魁梧,體巨貌詭。」《南史·康絢傳》:「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或龍形馬首,殊類詭狀,不可勝名。」 ⑥违反;违背。《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計》:「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韓非子·詭使》:「常貴其所以亂,而賤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漢書·董仲舒傳》:「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文選·班固〈幽通賦〉》:「變化故而相詭兮,孰云預其終始。」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詭,反也。」 ⑦毁;破坏。《後漢書·班固傳論》:「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李賢注:「詭,毁也。」 ⑧羊后胫骨部位名。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兒取羊後脛之膝之輪骨……其骨輪四面兩端,凹曰真,凸曰詭。」 ⑨姓。《左傳·莊公十六年》:「晋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杜預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