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纓 |
释义 | 纓〔缨〕 《説文》:「纓,冠系也。从糸,嬰聲。」 yīng 《廣韻》於盈切,平清影。耕部。 ①系帽的带子。《説文·糸部》:「纓,冠系也。」段玉裁注:「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係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頤下,是謂纓。」《孟子·離婁上》:「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招魂》:「放敶組纓,班其相紛些。」洪興祖補注:「纓,冠系也。」《史記·衛康叔世家》:「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唐劉禹錫《賈客詞》:「妻釣雕金釧,女垂貫珠纓。」 ②古代女子许嫁时佩带的一种彩色带子。《儀禮·士昏禮》:「親説婦之纓。」鄭玄注:「婦人十五許嫁,䈂而禮之,因著纓,明有繫也,蓋以五采為之,其制未聞。」《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鄭玄注:「女子許嫁系纓,有從人之端也。」也用以系香囊等物。《禮記·内則》:「男女未冠䈂者……矜纓皆佩容臭。」鄭玄注:「容臭,香物也。」 ③古时套在马、犬颈上或胸前的一种装饰物。《集韻·勁韻》:「纓,馬犬頸飾。」《周禮·春官·巾車》:「錫樊纓十有再就。」鄭玄注:「纓,今馬鞅,王路之樊及纓皆以五采罽飾之。」《左傳·桓公二年》:「鞶、厲、游、纓。」杜預注:「纓,在馬膺前,如索帬。」《資治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辭邑而請繁纓。」胡三省注:「纓,馬膺前飾。」 ④缨子,穗状的装饰品。《漢書·揚雄傳上》「風傱傱而扶轄兮,鸞鳳紛其御蕤」唐顔師古注:「蕤,車之垂飾纓蕤也。」唐温庭筠《昆明治水戰詞》:「箭羽槍纓三百萬,蹋翻西海生塵埃。」《水滸傳》第三回:「史進頭戴范陽氈大帽,上撒一撮紅纓。」 ⑤像缨子的穗状物。如:萝卜缨;芥菜缨儿;苞米缨等。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四:「苞米的红缨一半都干巴了。」 ⑥鸟颈毛。《文選·枚乘〈七發〉》:「鵷鶵鵁鶄,翠鬣紫纓。」李善注:「纓,頸毛也。」南朝梁沈約《水鳥賦》:「翠鬣紫纓之飾,丹冕緑襟之狀。」 ⑦旧时借指有地位的人。宋朱敦儒《相見歡》:「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宋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比鄰乃天水趙氏第也,亦衣纓之族。」 ⑧绳索。《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顔師古注:「言如馬羈也。」唐魏徵《述懷》:「請纓系南粤,憑軾下東藩。」宋劉克莊《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問長纓,何時入手,縛住戎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⑨牵;系。《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方解纓絡,永託兹嶺。」李善注:「纓絡,以喻世網也。《説文》曰:『嬰,繞也。』纓與嬰通。」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雖假客於江臯,乃纓情於好爵。」唐柳宗元《乞巧文》:「乃纓弁束袵,促武縮氣。」 ⑩通「癭(yǐng)」。瘤。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鼎部》:「纓,叚借為癭。」《山海經·海外北經》:「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郭璞注:「或曰:纓宜作癭。」袁珂校注:「纓正宜作癭。癭,瘤也,多生於頸,其大者如懸瓠,有礙行動,故須以手拘之,此『拘癭之國』之得名也。作『拘纓』者,同音通假。」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