鵑〔鹃〕 juān 《廣韻》古玄切,平先見。 〔杜鵑〕 ⒈鸟名。又名子规、怨鸟。传说古代蜀王杜宇失国而死,化为杜鹃鸟,鸣声为「不如归去」。今指鹃形目杜鹃科各种鸟。如:红翅凤头鹃、鹰头杜鹃、翠金鹃、噪鹃、绿嘴地鹃等。此种鸟为树栖攀禽,形体多样,羽毛褐色或灰色,大都不自营巢,而产卵于雀属鸟巢中,由他鸟代为孵卵育雏。主食昆虫,为益鸟。也单用。《類篇·鳥部》:「鵑,䲧鵑,鳥名。」宋陸佃《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凡始鳴皆北嚮,啼苦則倒縣於樹。《説文》所謂蜀王望帝化為子巂,今謂之子規是也。至今寄巢生子,百鳥為哺其雛,尚如君臣云。」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九首》之七:「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宋張炎《祝英臺近·與周草窗話舊》:「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桐叶落而天下惊秋,听鹃声而知气运。」 ⒉花名。又名「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春季开花,呈漏斗形,簇生枝端。野生山地,也栽培于庭院以供观赏。也单用作「鵑」。宋蘇軾《菩薩寺南漪堂杜鵑花》:「南漪杜鵑天下無,披香殿上紅氍毹。」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盼不到博陵舊塜,血淚灑杜鵑紅。」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䕷外煙波醉軟。」光緒二十五年重刊《浙江通志·物産七》「杜鵑」引《萬曆温州府志》:「有川鵑自川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