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绎〕

《説文》:「繹,抽絲也。从糸,睪聲。」

(一)yì 《廣韻》羊益切,入昔以。鐸部。

①抽丝。《説文·糸部》:「繹,抽絲也。」

②理。《方言》卷六:「繹,理也。絲曰繹之。」郭璞注:「言解繹也。」

③引出头绪,寻求;分析。《詩·周頌·賚》:「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朱熹注:「繹,尋繹也。」王禹偁《潭州岳麓山書院記》:「參考吏能,尋繹民病。」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間有近於木拙者,然細繹低諷之,亦自有朱弦三歎之妙。」

④连续不断。《詩·周頌·賚》:「時之命,於繹思。」陸德明釋文:「繹,續也。」《論語·八佾》:「繹如也。」邢昺疏:「繹如也者,言其音落繹然相續不絶也。」王守仁《黄樓夜濤賦》:「翕而同者,繹而從者。」鲁迅《呐喊·阿Q正传》:「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

⑤陈述;陈列。《爾雅·釋詁上》:「繹,陳也。」《書·君陳》:「庶言同則繹。」傳:「衆言同則陳而布之。」《禮記·射義》:「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孔穎達疏:「繹,陳也,言陳己之志。」

⑥祭名。代称正祭之次日又祭为绎。《爾雅·釋天》:「繹,祭也。曰繹,曰肜,曰復胙。祭名。」郭璞注:「祭之明日,尋繹復祭。」《左傳·宣公八年》:「辛巳,有事于大廟,仲遂卒于。壬午,猶繹。」杜預注:「繹,祭。陳昨日之禮,所以賓尸。」孔穎達疏:「《公羊傳》曰:『繹者何?祭之明日也。』」

⑦繁盛的样子。《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王引之述聞:「繹蓋盛貌也。言諸侯來會,其服章之盛,繹繹然也。」

⑧长。《方言》卷一:「繹,長也。」

⑨充。《廣雅·釋詁四》:「繹,充也。」

⑩大。《玉篇·糸部》:「繹,大也。」

⑪通「斁」。终止;穷尽。《廣雅·釋詁四》:「繹,終也。」又:「繹,窮也。」王念孫疏證:「繹者,《説文》:『斁,終也。』斁,與繹通。」《書·立政》:「則克宅之,克由繹之,兹乃俾乂國。」孫星衍疏:「能居得其人,能用終其事。此乃使之治國也。」揚雄《劇秦美新》:「神歇靈繹,海水羣飛。」王念孫雜志:「繹者,終也。……繹字本作斁。」虞集《南軒書院新建藏書閣記》:「朝進暮繹,同歸一致。」

⑫山名。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也作「嶧」。《詩·魯頌·閟宫》:「保有鳧繹,遂荒宅。」傳:「繹,山也。」馬瑞辰通釋:「繹山鄒縣東南二十里。繹,通作嶧。」《左傳·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杜預注:「繹,邾邑。魯國鄒縣北有繹山。」

⑬通「懌」。喜悦;和悦。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繹,叚借為懌。」《詩·大雅·板》「辭之懌矣,民之莫矣」陸德明釋文:「繹,本亦作懌。」又《商頌·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懌」陸德明釋文:「繹,字又作懌。」

⑭扰动。《詩·大雅·常武》:「匪紹匪遊,方繹騷,震驚方。」馬瑞辰通釋:「《説文》:『繹,㩅絲也。』㩅即抽字,抽絲則有動義,引伸為擾動之稱,與騷之訓擾同義。繹騷連言,猶震驚並舉也。」

⑮通「驛」。传驿;驿站。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繹,叚借為驛。」《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以為然,遣,為發導繹,抵康居。」司馬貞索隱:「為發道驛抵康居。發道,謂發驛令人導引而至康居也。」

⑯龟的一种。也作「謝」。《周禮·春官·龜人》:「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鄭玄注:「俯者靈,仰者繹。」按:《爾雅·釋魚》作「龜,俯者靈,仰者謝。」

(二)shì 《集韻》施隻切。入昔書。鐸部。

通「釋」。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九引《三蒼》曰:「繹,解也。」《集韻·㫺韻》:「釋,《説文》:『解也。』或作繹。」《楚辭·九辯》:「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王逸注:「常念弗解,内結藏也。」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7 3: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