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鸳〕 《説文》:「鴛,鴛鴦也。从鳥,夗聲。」 yuān 《廣韻》於袁切,平元影。又烏渾切。元部。 ①〔鴛鴦〕 ⒈鸟名。鸭科。形体似野鸭而较小。雄鸟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色的长冠毛,眼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脚黄。雌鸟稍小,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色,嘴灰黑。善游泳,飞行力强。平时成对生活而不分,别名匹鸟。《廣韻·元韻》:「鴛,鴛鴦,匹鳥。」晋崔豹《古今注·鳥獸》:「鴛鴦,水鳥聲,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疋鳥。」唐元稹《有鳥二十章》之十六:「有鳥有鳥毛羽黄,雄者為鴛雌為鴦。」清洪昇《李莊晚步》:「無數鴛鴦争戲水,幾株楊柳密藏鴉。」也单用。唐杜甫《朝雨》:「風鴛藏近渚,雨鷰集深條。」宋張先《一叢花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⒉比喻夫妇。《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鴛鴦,匹鳥。」鄭玄箋:「匹鳥,言其止則相耦,飛則為雙。」姚際恒《詩經通論》:「何玄子曰:凡《詩》言『于飛』者六……其以雌雄連言者,惟『鳳凰于飛』及此『鴛鴦于飛』耳」,「此詩雙舉鴛鴦以興夫婦何疑焉。」唐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羡仙。」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蝸角虚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也比喻成双成对的。如:鸳鸯瓦;鸳鸯桃;鸳鸯椅。 ⒊形制像鸳鸯的香炉。唐李白《清平樂令》其二:「玉帳鴛鴦噴沉麝,時落銀燈香灺。」王琦注:「鴛鴦,爇香器也。」 ⒋阵名。明吴易《少保戚公繼光》:「變化開精心,什伍為鴛鴦。」原注:「少保所結陣名。」 ②同「鵷」。凤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捷鴛雛,掩焦明。」按:《漢書》作「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追光〔先〕寺》:「鴛鸞接翼,𣏌梓成陰。」范祥雍注:「鴛與鵷通,鴛鸞皆鳳族。」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王琦注:「鴛與鵷同。」 ③姓。《萬姓統譜·元韻》:「鴛,見《姓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