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 liú 《集韻》力求切,平尤來。 〔琉璃〕 ⒈一种色泽光润的矿石。学名青金石(lapis lazuli),又名天蓝石。梵语称vaiḍūrya,译作「璧𤥗」、「璧流離」、「瑠璃」等,通常作「琉璃」。《集韻·尤韻》:「瑠,瑠璃,珠也。或作琉。」按:《説文·玉部》:「𤥗,石之有光,璧𤥗也。」段玉裁注:「璧𤥗,即璧流離也……今人省言之曰流離,改其字為璢(瑠)璃。古人省言之曰璧𤥗。」《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準財里寶善寺》:「有水晶鉢、瑪瑙盃、琉璃碗、赤玉巵數十枚。」 ⒉特指琉璃瓦,即涂有彩色釉的瓦。宋司馬光《碧樓》:「煙瓦疊琉璃,危樓半空倚。」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西遊記》第九十三回:「不小不大,却也是琉璃碧瓦;半新半舊,却也是八字紅牆。」 ⒊旧时以透明角质作罩的灯笼。清吴偉業《鹿樵紀聞》卷中:「每遇月夜,各宅懸琉璃,賽琵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