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家 |
释义 | 家 《説文》:「家,居也。从宀,豭省聲。」按:甲骨文、金文多作☀(牡豕,即豭)在宀下之形,后☀省去牡器变为豕,《頌鼎》家字,一作家,一作☀可证。 (一)jiā 《廣韻》古牙切,平麻見。魚部。 ①住所。《説文·宀部》:「家,居也。」《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詩·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毛傳:「室内曰家。」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黄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朱自清《房东太太》:「他本来住在他姊姊家,却搬到太太家来了。」 ②家庭。《周禮·地官·小司徒》:「上地家七人。」鄭玄注:「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宋范成大《冬舂行》:「官租私債紛如麻,有米冬舂能幾家?」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没有家。」 ③古称夫或妻。《字彙·宀部》:「家,婦謂夫為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孔穎達疏:「男子一家之主,職主内外,故曰家。」《國語·齊語》:「罷士無伍,罷女無家。」韋昭注:「夫稱家也。」《楚辭·離騷》:「浞又貪夫厥家。」王逸注:「婦謂之家。」《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十》:「有婦人出於室者……田無宇譏之曰:『出於室何為者也?』晏子曰:『嬰之家也』。」又今口语用在丈夫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如:李原家;老二家。 ④娶妻成家。《易·蒙》:「子克家。」闻一多義證類纂:「『子克家』猶言子能娶矣。」《楚辭·離騷》:「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王逸注:「少康逃奔有虞,虞因妻以二女。」《淮南子·齊俗》:「待西施、毛嬙而為配,則終生不家矣。」 ⑤定居;安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史記·秦始皇本紀》:「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晋陶潛《還舊居》:「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唐韓愈《崔評事墓銘》:「既去職,遂家于汝州。」 ⑥家财;私产。《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吕不韋列傳》:「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遷之蜀。」司馬貞索隱:「家謂家産資物。」《聊齋志異·夢狼》:「惟捐家濟貧。」 ⑦养家;治家。唐韓愈《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生七歲喪其父,貧不能家,母夫人提以歸。」宋岳珂《桯史》卷六:「錢,故吴越支裔也,貧不能家。妻美而艷,革私之。」《聊齋志異·仙人島》:「芳雲一見,許其能家,賜三百金為田産之費。」 ⑧量词。表示家庭、店铺、企业的单位。如:一家工厂;三家酒店。鲁迅《呐喊·社戏》:「(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十家……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⑨谦辞。对人称自己的亲属(多指比自己年长的或辈分高的)。《顔氏家訓·風操》:「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曰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唐王勃《滕王閣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紅樓夢》第五回:「我因懶于讀書,家父母尚每垂訓飭。」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家弟家孫》:「今人於尊者言家,於卑者不言家。晋戴逯呼戴逵曰家弟,班固書集稱孫曰家孫,則知古人反不拘此。」 ⑩称同姓的人。清王應奎《柳南續筆·同姓稱家》:「臨川李侍郎《書曝書亭集後》云:『近世人詩文標目,於同姓人輒稱家某人。考宋、元以前文字,皆無此稱。』」按:清人张一鸣有《过诗人家永夫墓》诗,「家永夫」即张永夫。 ⑪驯化培育的或家生的。与「野」相对。如:家畜;家兔;家鼠。《尸子》卷下:「野鴨為鳧,家鴨為鶩。」《梁書·處士傳·何點附何胤》:「又有異鳥如鶴,紅色,集講堂,馴狎如家禽焉。」又指(饲养后)驯服。明凌濛初《北紅佛》第三齣:「錢神又盡有靈,等閒的也養不家。」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这么快县长就叫他们喂家了么!」 ⑫内部的。与「外」相对。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二:「正統十四年,降虜之編置京畿者,因虜入寇,遂編髮胡服肆掠,人目為家達子。」《宋史·吕嘉問傳》:「嘉問竊從祖公弼論新法奏稿,以示王安石,公弼以是斥于外,吕氏號為『家賊』。」 ⑬朝廷。《書·酒誥》:「永不忘在王家。」《吕氏春秋·貴卒》:「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俱至,争先入公家。」高誘注:「公家,公之朝也。」唐韓愈《奉和杜相公》:「耒耜興姬國,輴欙建夏家。」又指国家。《書·洪範》:「俊民用章,家用平康。」孔傳:「賢臣顯用,國家平寧。」晋習鑿齒《羊祜陸抗兩境交和》:「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餘年矣。」《文選·張衡〈東京賦〉》:「且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區夏矣。」李善注引薛綜曰:「言高祖受上天之命,建立國家。」 ⑭都城。《周禮·春官·典命》:「其國家,宫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鄭玄注:「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唐李商隱《隋宫》:「紫泉宫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⑮指帝王或太子。《史記·袁盎鼂錯列傳》:「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裴駰集解引服虔曰:「太子稱家。」《後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李賢注:「三家,三皇也。」 ⑯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或封地。《字彙·宀部》:「家,大夫之邑曰家。」《書·洪範》:「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孔穎達疏引王肅云:「大夫稱家。」《周禮·秋官·方士》:「方士,掌都家。」鄭玄注:「家,大夫之采地。」《左傳·昭公五年》:「羊舌四族,皆彊家也。」孔穎達疏:「不言羊舌四人而云四族,明指其族也。」后借指地方长官。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祗得移荆蠻。」按:「州家」指州的长官刺史,「使家」指观察使。 ⑰民族。如:苗家;侗家;傣家。《樂府詩集·梁鼓角横吹曲·折楊柳歌辭》:「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宋蘇軾《被酒獨行》:「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葉送迎翁。」 ⑱指某一集团或某一方面。《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天朝情願與你通好,將俺家布粟,换你家馬,名為馬市。」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二:「你説得也煞好,只是儞南家説話,多梢空。」《衛藏通志·疆域》:「兩家照舊和好,永遠不敢滋事。」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⑲学术流派。如: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史記·太史公自序》:「乃論六家之要指。」《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 ⑳某人。《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是家志不好樂。」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是家,猶云是人也。」《古今小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有五個防土庫的,在那裏喫酒賭錢,一家當一更。」《紅樓夢》第一百零八回:「這是姨太太擲的,還該姨太太説個曲牌名兒,下家兒接一句《千家詩》。説不出的罰一杯。」 ㉑具有某种专长、特征,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音乐家;科学家;野心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論衡·雷虚》:「使雷公不飛,圖雷家言其飛,非也……夫如是,圖雷之家畫雷之狀,皆虚妄也。」《文心雕龍·辨騷》:「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八:「中国的史家是早已明白了这一点的。」 ㉒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如:渔家;店家;厂家;东家。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唐杜牧《泊秦淮》:「烟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宋陸游《喜晴》:「寄語農家莫游惰,冬閒正要飽鋤犂。」 ㉓古代医书上指患某种病的人。《傷寒論·太陽病上》:「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金匱要略·血痺虚勞》:「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傷寒候》:「若諸四逆病厥者,不可吐。虚家亦然。」 ㉔伏几,即竹夫人。《急就篇》卷三:「簡札檢署槧牘家。」顔師古注:「家,伏几也,今謂之夾膝。」《正字通·宀部》:「家本伏几之器,借聲為家。」 ㉕助词。词缀,相当于「样」、「似的」。宋王安石《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之二:「誰謂貴公子,乃如寒士家。」宋楊萬里《秋雨歎》:「焦葉半黄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宋李清照《南歌子》:「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㉖用同「傢」。如:家什;家具;家生。《警世通言·喬彦傑一妾破家》:「高氏急了,無家火在手邊,教周氏去灶前捉把劈柴斧頭。」按:今为「傢」的简化字。 ㉗姓。《通志·氏族略三》:「家氏,姬姓,周大夫家父之后,以字為氏……宋朝家静登進士第,蜀人也。又有家彬、家仲,並眉州人。」 (二)jià 《集韻》居迓切,去禡見。魚部。 ①通「稼」。种植谷物。《集韻·禡韻》:「稼,或省。」《管子·侈靡》:「請問諸侯之化(貨),弊(幣)也。弊也者,家也。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請問諸侯之化』為句,下『弊也』乃答辭,『家』讀為稼。《廣韻》:『稼,家同。』注:『稼,家事也。』古者錢幣多取耕具形,如錢本為錢鎛,幣者鐅也。《説文》:『鐅,河内謂臿頭金也。』《方言》郭(璞)注:『江東謂鍫刃為鐅。』貨幣用耕具形,故以稼穡事解之。其所以者,以稼穡為人所重,故因以鑄幣而通行焉。」 ②通「嫁」。移去。《管子·侈靡》:「家小害,以小勝大。」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家』讀為嫁,『嫁小害』,謂移去小害不使成為大害也。」 (三)jia 《廣韻》古牙切,平麻見。 助词。后缀。 (四)jie 《廣韻》古牙切,平麻見。 助词。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五:「一回家和衣睡,一回家披衣坐。」元馬致遠《荐福碑》第二折:「我渾趲下到六七斤家麻,四五斗家粟。」《西遊記》第五十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紅樓夢》第八回:「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 (五)gū 《正字通》音姑。 ①〔大家〕妇女的尊称。《正字通·宀部》:「家讀姑,與姑同。大家,女之尊稱。」《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博學高才。帝數召入宫,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②婆母。《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二年》:「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按:《南史·庾仲文傳》作「不癡不聾,不作姑公。」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