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玉 |
释义 | 玉 《説文》:「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鋭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l,其貫也。𤣪,古文玉。」按:王筠句讀作「石之美者」。 yù 《廣韻》魚欲切,入燭疑。屋部。 ①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多呈乳白色,一般用作高级工艺品或装饰品。《説文·玉部》:「玉,石之美。」《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論衡·累害》:「夫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紅樓夢》第二回:「一落胞胎,嘴裏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 ②瑞玉。古代圭、璧一类的礼器。《書·舜典》:「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孔傳:「五等諸侯執其玉。」孔穎達疏引鄭玄注:「執之曰瑞,陳列曰玉。」《國語·吴語》:「越滅吴,上征上國,宋、鄭、魯、衛、陳、蔡執玉之君皆入朝。」韋昭注:「玉,圭璧也。」唐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③佩玉。《國語·周語中》:「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韋昭注:「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禮記·曲禮下》:「君無故,玉不去身。」孔穎達疏:「玉,謂佩也。君子於玉比德,故恒佩玉,明身恒有德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行不變玉,駕不亂步。」李善注引薛綜曰:「行合容,則玉聲應;馬步齊,則鑾和嚮。並謂君之禮法。」 ④玉制乐器。磬。《文選·陸機〈文賦〉》:「懼蒙塵於叩缶,顧取𥬇乎鳴玉。」李善注:「缶,瓦器而不鳴,更蒙之以塵,故取𥬇乎玉之鳴聲也。」《聊齋志異·羅刹海市》:「馬上彈筝,車中奏玉。」 ⑤泛指玉制品。《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鄭玄注:「玉路,以玉飾諸末。」《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藝文類聚》卷二十四引梁元帝《忠臣傳諫争篇序》:「出則清警傳路,處則憑玉負扆。」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落之胄)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 ⑥精美的;珍贵的。如:玉酒;玉字;玉窗。清俞樾《羣經平議·爾雅》:「古人之詞,凡所甚美者,則以玉言之。《尚書》之『玉食』,《禮記》之『玉女』,《儀禮》之『玉飾』,皆是也。」《書·洪範》:「惟辟玉食。」陸德明釋文引張晏注《漢書》曰:「玉食,珍食也。」又引韋昭曰:「諸侯備珍異之食。」《文選·左思〈吴都賦〉》:「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李善注引劉逵曰:「玉饌者……言富中之食。」《天工開物·序》:「御廚玉粒正香,而欲觀耒耜。」 ⑦喻晶莹洁白。《楚辭·離騷》:「駟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風余上征。」宋陸游《冬暖》:「萬騎吹笳行雪野,玉花亂點黑貂裘。」《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玉燭滴乾風裏淚,晶帘隔破月中痕。」又喻晶莹洁白之物。唐孟郊《答李員外小榼味》:「一拳芙蓉水,傾玉何泠泠。」宋陸游《二月四日作》:「早春風力已輕柔,瓦雪消殘玉半溝。」《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抛珠滚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⑧磨炼;培养。《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汝),是用大諫。」宋張載《西銘》:「富貴福澤,將厚吾身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闻一多《贾岛》:「贾岛便是在这古怪制度之下被牺牲,也被玉成了的一个。」 ⑨敬辞。尊称对方的身体或言行。如:玉照;玉音。《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戰國策·趙策四》:「恐太后玉體之有郄也,故願望見太后。」三國魏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誕發蘭儀,光啓玉度。」 ⑩太平天国礼制中的一种称谓。《太平天國野史·禮制·太平稱謂》:「丞相女至軍帥女,皆稱玉。如丞相女稱丞玉,檢點女稱檢玉,以下類推。」 ⑪古州名。 ⑫方言。使弯曲。如:玉腰杆。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二:「她担忧,山林入了社,将来玉个火夹子,织个烘笼子,都要找乡政府开条子。」 ⑬方言。秃;损。沙汀《记贺龙》十一:「这就像石头样,磨来磨去,磨玉了就对了。」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