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狀 |
释义 | 狀〔状〕 《説文》:「狀,犬形也。从犬,爿聲。」 zhuàng 《廣韻》鋤亮切,去漾崇。陽部。 ①犬形。引申为形状。如:状貌;状态;奇形怪状。《説文·犬部》:「狀,犬形也。」段玉裁注:「引伸為形狀。」《玉篇·犬部》:「狀,形也。」《戰國策·秦策五》:「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悦其狀,高其知。」高誘注:「狀,狀皃。」《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唐李白《大獵賦》:「狀若乎高天雨獸,上墜於大荒。」明袁宏道《浩歌登天目峰頂》:「一笑廓天籠,邈矣何空曠……茫茫蟣蝨人,妍醜分何狀?」 ②情形;状况。《周禮·考工記·㮚氏》:「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鄭玄注:「消湅金錫精麤之候。」孫詒讓正義:「視其煙氣以為候也。」《漢書·蘇建傳附蘇武》:「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三國志·吴志·魯肅傳》:「會瑜已徙肅母到吴,肅具以狀語瑜。」宋陸九淵《與章德茂書》:「近兩月間,江、漢之流無雨而漲溢者凡三,所種之田與蔬茄麻粟,皆為烏有。同官赴試與彼檄而出者,皆親目其事,歸言其狀,為之怛然。」 ③特指功绩和良好表现。常与「無」结合作「無狀」,表示没有功绩和良好表现。《史記·夏本紀》:「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司馬貞索隱:「言無功狀。」《漢書·東方朔傳》:「妾無狀,負陛下,身當伏誅。」顔師古注:「自言所行醜惡無善狀。」 ④礼貌。常与「無」结合作「無狀」,表示没有礼貌。《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西遊記》第五十三回:「那先生心中大怒道:『這潑猴老大無狀!』」 ⑤形容;描摹。《古今韻會舉要·漾韻》:「狀,形容之也。」《文心雕龍·物色》:「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唐杜牧《晚晴賦》:「千千萬萬之容兮,不可得而狀也。」《聊齋志異·寄生》:「遂以五可之容顔髮膚,神情態度,口寫而手狀之。」陈毅《游桂林》:「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 ⑥陈述。《古今韻會舉要·漾韻》:「狀,陳也。」《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衆;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郭象注:「多自陳其過狀,以己為不當亡者衆也。」宋洪邁《容齋四筆》卷十六:「再思此言,自狀其短,觀過知仁,亦足稱也。」 ⑦类似;好像。《正字通·犬部》:「狀,類也。」《荀子·禮論》:「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楊倞注:「狀,類也。言祭祀不見鬼神,有類乎無形影者,然而足以成人道之節文也。」《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⑧向上级陈述意见或记载事件的文书。《玉篇·犬部》:「狀,書狀。」《潛夫論·實貢》:「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右伏以逆賊李師道克就梟擒,已具中書門下狀賀訖。」清顧炎武《日知録》卷十九:「若段太尉,則不曰傳,曰逸事狀。」特指诉讼状。《紅樓夢》第六十八回:「着他寫一張狀子,只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就告璉二爺『國孝家孝之中,背旨瞞親,仗財依勢,强逼退親,停妻再娶』。」 ⑨褒奖、委任等文件。如:奖状;委任状。 ⑩书信。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宋歐陽修《又與韓忠獻王(稚圭)書》:「修前在潁,曾一拜狀。」 ⑪古代书信用语,多用于信札末尾。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四:「古尺牘之制,『某頓首』或『再拜』或『啓』,唐人始更為『狀』。末云『謹奉狀謝不宣,謹狀』,或云『謹上狀不宣,謹狀』,月日,某官姓名,狀上某官。」唐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惟乞早降使按察,謹狀。」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