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蟲 |
释义 | 蟲〔虫〕 《説文》:「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从三虫。」王筠釋例:「案:虫、䖵、蟲同物即同字。如古文以屮為艸之比。小蟲多類聚,故三之以象其多;兩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也。」 (一)chóng 《廣韻》直弓切,平東澄。冬部。 ①古代对一切动物的通称。如:大虫;长虫。《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邢昺疏:「此對文爾,散文則無足亦曰蟲。《月令》:『春日,其蟲鱗。』鄭注云:『龍蛇之屬是也。』」《集韻·東韻》:「蟲,李陽冰曰:裸毛羽鱗介之總稱。」《禮記·儒行》:「鷙蟲攫搏。」鄭玄注:「鷙蟲,猛鳥猛獸也。」孔穎達疏:「蟲是鳥獸通名,故為猛鳥猛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五蟲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②昆虫。《詩·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朱熹注:「蟲飛,夜將旦而百蟲作也。」唐柳宗元《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壁空殘月曙,門掩候蟲秋。」《西遊記》第三十二回:「只把我嘴當一段黑朽枯爛的樹,内中生了蟲,尋蟲兒吃的。」特指某些危害人体的虫类。唐柳宗元《捕蛇者説》:「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③虫灾。《舊唐書·高宗紀下》:「是歲,天下四十餘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 ④喻指具有某种特点或嗜好的人。如:懒虫;网虫。 ⑤地名。春秋邾国邑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左傳·昭公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杜預注:「蟲,邾邑。」 ⑥姓。《通志·氏族略五》:「蟲氏,漢功臣曲成侯蟲達。」按:《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曲成圉侯蟲達」。 (二)zhòng 《廣韻》直衆切,去送澄。 虫咬。《廣韻·送韻》:「蟲,蟲食物。」 (三)tóng 《集韻》徒冬切,平冬定。冬部。 〔蟲蟲〕后作「爞爞」。热气蒸人的样子。《爾雅·釋訓》「爞爞,薰(熏)也」宋邢昺疏:「爞、蟲音義同。」《詩·大雅·雲漢》:「旱既大甚,藴隆蟲蟲。」毛傳:「蟲蟲而熱。」孔穎達疏:「爞爞是熱氣蒸人之貌。」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