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䰛,鬲或从瓦。㽁,令鬲,从瓦,厤聲。」徐鍇繫傳:「上頸也,腹交文謂其刻飾也。」王筠句讀:「字之上象脣,銘往往在脣……皆外象其形,内象其文,下象其足,小篆斷為三截,不甚象也。」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釋甬》:「鬲為純象形文,䰛為加義旁字,㽁則純形聲字也。」

(一)lì 《廣韻》郎擊切,入錫來。錫部。

①古代炊具。有陶制与金属制两种。圆口,三足,足中空而曲。《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郭璞注:「鼎曲脚也。」郝懿行義疏:「鼎款足,謂足中空也。足中實者必直,空者必曲,故云:『鼎曲脚也。』」《周禮·考工記·陶人》:「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孫詒讓正義:「《方言》云:『(鍑)之閒謂之鬲。』注云:「鍑,釜屬也。』……鬲形制與鼎同,但以空足為異,故君云:『鼎屬。』其用主於烹飪,與釜、鍑同,故《方言》又以為鍑之别名。」《漢書·郊祀志》:「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顔師古注引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二:「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②古代丧礼用的一种瓦瓶。《禮記·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孔穎達疏:「陶人,作瓦器之官也。重鬲者,謂縣重之罌也,是瓦瓶,受三升。」

(二)gé 《廣韻》古核切,入麥見。職部。

①鬲俞,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針鬲,隨手而差。」

②通「隔」。《古今韻會舉要·陌韻》:「隔,通作鬲。」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解部》:「鬲,叚借為隔。」
阻隔。《管子·明法》:「法令不得至於民,疏遠鬲閉而不得聞。」《漢書·武五子傳》:「羣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鬲塞而不通。」顔師古注:「鬲,與隔同。」張榘《瑞鶴仙·次韻陸景思喜雪》:「慶雲飛川泳,和熏三白。霄淵敻鬲。」又格子。汪廷訥《獅吼記·冥遊》:「上有七層鐵網,下有十八鬲,鬲中有銅蛇。」
古代的战备设施。《墨子·備梯》:「二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孫詒讓閒詁:「(鬲),案:當與隔通。《號令篇》有隔部、署隔。蓋擁裾為殺,於殺中為隔。以藏守圉之人及器具,又為門以備出擊敵也。」

③通「膈」。人和哺乳动物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洪武正韻·陌韻》:「膈,胷膈心脾之間。通作鬲。」《素問·五藏生成論》:「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聊齋志異·楊大洪》:「嚥食八鬲,遂成病塊,噎阻甚苦。」

④通「槅」。大车轭。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木部》:「槅,《考工記》作鬲。大云:『鬲謂轅端厭牛領者。』大車者,云:『平地任載之車也。』通曰軶,大車之軶曰槅。」《周禮·考工記·車人》:「徹廣六尺,鬲長六尺。」孫詒讓正義:「鬲即槅之借字。《釋名·釋車》云:『槅,枙也,所以扼牛頸也。』」

⑤县名。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切韻·麥韻》:「鬲,縣名,在平原。」《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濟北郡,攻漯陰平原。」《後漢書·朱祐傳》:「十三年,增邑,定封侯,食邑七千三百户。」《晋書·山濤傳》:「陳郡袁毅嘗為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虚譽,亦遺絲百斤,不欲異於時,受而藏於閣上。」

⑥姓。《廣韻·麥韻》:「鬲,姓。末賢人膠鬲之後。」《水經注·河水》:「應劭曰:『鬲,姓,咎繇後。」

(三)è 《集韻》乙革切,入麥影。

①同「軶」。车上系在辕前架于牛、马颈的部件。《集韻·麥韻》:「軶,《説文》:『轅前也。』或作鬲。」

②通「搹」。把;握住。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解部》:「鬲,叚借為搹。」《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下本在左,要絰小焉。」鄭玄注:「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帶之差自此出焉。」陸德明釋文:「鬲,又作搹,同。」按:《儀禮·喪服》作「苴絰大搹」。

③通「厄」。困厄。《祀三公山碑》:「蝗旱鬲我。」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