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乙 |
释义 | 乙 《説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按:乙在甲骨文、金文中用为天干的第二位。 (一)yǐ 《廣韻》於筆切,入質影。質部。 ①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乙,為十幹之一……又以紀年紀月。」《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書·召誥》:「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唐韓愈《李君墓誌銘》:「經一月,疽發背,六月乙酉卒。」 ②序数第二的代称。如:乙等;乙级。《漢書·宣帝紀》「令甲」唐顔師古注:「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又《西域傳》:「立神明通天之臺,興造甲乙之帳。」顔師古注:「其數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 ③指某人。《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甲謀遣乙盜。」《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張守節正義引顔師古云:「史失其名,故云甲乙耳,非其名也。」《太子成道變文》:「口稱為〔唯〕我為尊,某乙向上更無人。」蒋礼鸿通釋:「某乙,是一種『寓名』,可用於自稱,也可以用於他稱,而且貴賤男女通用。」 ④草木破土而出之状。《説文·乙部》:「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釋名·釋天》:「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白虎通·五行》:「乙者,物蕃屈有節欲出。」《漢書·律曆志上》:「出甲於甲,奮軋於乙。」 ⑤鱼肠。《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邢昺疏:「其腸似篆書乙字。」一说为鱼的鳃骨。《禮記·内則》:「魚去乙。」鄭玄注:「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人,不可出。」唐韋莊《又玄集》序:「豈慮其烹魚去乙,或至傷鱗?」 ⑥虎两胁及尾端之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長一寸,在脇兩旁皮内,尾端亦有之。」后以乙喻虎威。宋蘇軾《寄傲軒》:「得如虎挾乙,失若龜藏六。」 ⑦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⑧姓。《集韻·質韻》:「乙,姓。」《通志·氏族略三》:「乙氏,子姓。商湯字天乙,支孫因以王父字為氏。前燕有護軍乙逸,今襄陽有乙氏。又燕有鴻臚乙歸,揚武將軍乙愛,皆北狄種類。又《河南官氏志》,乙弗氏改為乙氏。」 (二)yì 同「鳦」。燕子。《字彙·乙部》:「乙,鳥燕也。」又「《説文》燕乙之乙,甲乙之乙,字異音異。隸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與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鳥。」《大戴禮記·夏小正》:「來降燕乃睇。燕,乙也。」 (三)jué 同「𠄌」。用作标记的符号。《説文·亅部》「𠄌,鉤識也」清段玉裁注:「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褚先生補《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奏牘。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二月乃盡。』此非甲乙字,乃正𠄌字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又字有脱误,从旁勾补也叫「乙」。《字彙·乙部》:「乙,文字有遺落,勾其旁而添之亦曰乙。」唐韓愈《讀〈鶡冠子〉》:「文字脱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宋陸游《讀書》:「校讎心苦謹塗乙。」清陳鴻墀《全唐文紀事·辯證六》:「今進士書試卷末云,塗注乙共計若干字。唐時已有此語。」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