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牒,札也。从片,枼聲。」

dié 《廣韻》徒協切,入帖定。盍部。

①古代书写用的木(竹)片。《説文·片部》:「牒,札也。」段玉裁注:「厚者為牘,薄者為牒。牒之言枼也,葉也。」《廣韻·怗韻》:「牒,書板曰牒。」《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孔穎達疏:「於時號令輸王粟,具戍人。之所出人、粟之數,書之於牒。受牒而退,言服從也。」《論衡·量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黄暉校釋:「牒,小簡也。」

②簿籍。《韓非子·大體》:「(至安之世)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虚。」南朝謝靈運《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絶髣髴,丹丘徒空筌,圖牒復摩滅,碑版誰聞傳。」王闓運《剛直彭公墓誌銘》:「祖啟象,父諱鳴九,並有名行,詳於縣牒。」

③谱牒。《玉篇·片部》:「牒,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劉知幾《史通·煩省》:「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門甲族,代多髦俊。邑老鄉賢,競為别録,家牒宗譜,各成私傳。」張煌言《述懷二首》之一:「金符剖異數,玉牒綴强宗。」

④公文。《增修禮部韻略·帖韻》:「牒,官府移文謂之牒。」
用于授职,相当于委任状。《漢書·匡衡傳》:「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絶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顔師古注:「隨牒,謂隨選補之恒牒,不被超擢者。」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一:「人憐其忠,授之以官。廷遠投牒於地,曰:『我嘗以此物誘人出死力,若輩乃欲以此嚇我邪?』」
官府往来文书。本下呈上之公文名。干寶《搜神記》卷六:「解草囊出一軸,其書云:『泰山主者牒金天府。』」《新唐書·百官志一》:「下之達上,其制有六:……六曰牒。」《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一日,廣州守將差指使賀承信捧了公牒,到封州將領司投遞。」也指外交文书。如:通牒。
凭证。《後漢書·孝安帝紀》「若欲歸本郡,在所為封長檄」李賢注:「長檄猶今長牒也。欲歸者,皆給以長牒為騐。」又僧、尼身份证称「度牒」。高承《事物紀原·道釋科教部》:「《唐會要》曰:『天寶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則僧尼給牒,自唐明皇始也。」黄叔璥《臺海使槎録》卷一:「僧、道偽額四十五名,年徵度牒銀二百兩,僧每名牒銀二兩,道士每名牒銀五兩。」

⑤诉状。《增修禮部韻略·帖韻》:「牒,訟牒。」《正字通·片部》:「古人訟詞曰牒,元豐以後,始改訟詞為狀。」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諠囂犯其慮,牒訴倥偬裝其懷。」《魏書·源賀傳附子恭》:「子恭奏曰:『徐州表投化人許團并其弟等。究其牒狀,列云已蕭衍黄門侍郎。……案牒推理,實有所疑。」

⑥神前的誓词。《正字通·片部》:「元豐以後,神前誓詞曰誓狀。今俗誓狀亦曰牒。」

⑦床板。《方言》卷五:「(牀)其上板,之北郊,之間謂之牒,或曰牑。」《廣雅·釋器》:「牒,版也。」王念孫疏證:「牀板謂之牑,亦謂之牒,簡謂之牒,亦謂之編,其義一也。」

⑧叠布,即棉布。《後漢書·王符傳》:「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組綵牒。」李賢注:「牒即今疊布也。」

⑨𡧽。《廣雅·釋言》:「牒,𡧽也。」

⑩通「叠」。累。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謙部》:「牒,叚借為疊。」《淮南子·本經》:「積牒旋(璇)石,以純脩碕。」高誘注:「牒,累。」

⑪姓。《廣韻·怗韻》:「牒,虜姓。《後魏書》牒云氏,後改為氏。」《姓觿·葉韻》:「牒,《千家姓》云:武威族。」又:「牒云,夷姓。一作牒雲。出《後魏·官氏志》。《北史》有牒云具仁牒云洛。」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