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爾 |
释义 | 爾〔尔〕 《説文》:「爾,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 (一)ěr 《廣韻》兒氏切,上紙日。支部。 ①〔麗爾〕疏朗。《説文·㸚部》:「爾,麗爾,猶靡麗也。此與爽同意。」徐鍇繫傳:「麗爾,歷歷然希疎點綴見明也。」段玉裁注:「麗爾,古語;靡麗,漢人語。」嚴可均校議:「『靡麗』當作『麗廔』,據下文『其孔㸚』知之。」 ②花朵繁茂的样子。也作「薾」。《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維常之華。」毛傳:「爾,華盛貌。」按:《説文·艸部》「薾」下引《詩》作「彼薾維何」。 ③如此;这样。《六書故·數》:「如是之合為爾。」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爾,猶『如此』也……凡後人言『不爾』、『乃爾』、『果爾』、『聊復爾耳』者,竝與此同義。」《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茅盾《路》六:「当局决不因此小小的『个人』私事便尔张皇。」 ④代词。 ⑤叹词。表示应答,相当于「唯」。《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媒人下牀去,諾諾復爾爾。」《南史·蔡廓傳附蔡撙》:「帝嘗設大臣䴵,撙在坐。帝頻呼姓名,撙竟不答,食䴵如故。帝覺其負氣,乃改唤蔡尚書,撙始放筯執笏曰:『爾。』」《北史·崔逞傳附崔㥄》:「㥄以籍地自矜,常與蕭祗、明少遐等高宴終日,獨無言。少遐晚謂㥄曰:『驚風飄白日,忽然落西山。』㥄亦無言,直曰『爾』。」 ⑥语气词。 ⑦助词。 ⑧同「邇」。近。《篇海類編·蓍卜類·爻部》:「爾,近也,又同邇。」《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鄭玄注:「爾,亦近也。」南朝梁鍾嶸《詩品序》:「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宋蘇軾《和陶雜詩十一首》之七:「爾來寧復見,鳥道度太白。」又浅近。《荀子·天論》:「祅是生於亂;三者錯,無安國。其説甚爾,其葘甚慘。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可怪也,而不可畏也。」 ⑨姓。《萬姓統譜·紙韻》:「爾,本朝爾名,寶砥人。」 (二)mǐ(旧读nǐ) 《集韻》乃禮切,上薺泥。 满;众。也作「濔」。《集韻·薺韻》:「濔,《説文》:『滿也』;一曰濔濔,衆也。或省(作爾)。」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