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爭 |
释义 | 爭 《説文》:「爭,引也。从𠬪、𠂆。」按:今通行体作「争」。 (一)zhēng 《廣韻》側莖切,平耕莊。耕部。 ①争夺;夺取。《説文·𠬪部》:「爭,引也。」段玉裁注:「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徐灝注箋:「爭之本義為兩手爭一物。」《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輈以走。」《北史·長孫道生傳附長孫晟》:「嘗有二鵰,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我们的方针也是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②争斗;较量。《詩·大雅·江漢》:「時靡有爭,王心載寧。」陸德明釋文:「爭,爭鬭之爭。」《吕氏春秋·順民》:「孤將棄國家,釋羣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名姓,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吴王爭一旦之死。」高誘注:「爭,決。」《三國志·吴志·孫破虜討逆傳》:「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③辩讼;辩论。《玉篇·𠬪部》:「爭,訟也。」《正字通·爪部》:「爭,辯也。」《左傳·昭公六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孔穎達疏:「端謂本也。今鑄鼎示民,則民知爭罪之本在於刑書矣。」《莊子·齊物論》:「有分有辯,有競有爭。」郭象注:「並逐曰競,對辯曰爭。」《史記·留侯世家》:「此難以口舌爭也。」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再近些,则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新青年》派和某某派之争,也都非常猛烈。」 ④竞争。《廣韻·耕韻》:「爭,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唐韓愈《祭薛中丞文》:「詩人墨客,爭諷新篇。」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 ⑤相差。唐杜荀鶴《自遣》:「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宋陳亮《又甲辰秋書》:「亮二十歲時,與伯恭同試漕臺,所爭不過五六歲。」元佚名《鴛鴦被》第一折:「則我這瘦形骸削了四肢,小腰身爭了半指。」 ⑥方言。欠,即借了别人的财物还没偿还。巴金《兄与弟》:「争账还钱,又不犯王法,况且我也没有多拿你一个。」 ⑦代词。表示指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怎」、「怎么」。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爭,俗云怎,方言如何也。」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之四:「城中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宋柳永《迎新春》:「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元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第一折:「(正末唱)兄弟你心中煩惱我爭知。」明高明《琵琶記·一門旌奬》:「不是一番寒徹骨,浄得梅花撲鼻香。」 ⑧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也作「浄」。《公羊傳·閔公二年》:「桓公使高子將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或曰:自鹿門至于爭門者是也;或曰:自爭門至于吏門者是也。」清顧炎武《日知録》卷四《爭門》按:「《説文》:『淨,魯北城門池也。从水,爭聲。士耕切。』是『爭門』即以此水名,省文作『爭』爾。後人以瀞字省作淨,音才性切,而梵書用之,『自南北史』以下俱為『才性』之淨,而魯之爭門不復知矣。」 ⑨用同「睁」。张开眼睛。《劉知遠諸宫調·君臣弟兄子母夫婦團圓》:「一雙眼爭得環來大,楄檐向手中掿。」 ⑩姓。《正字通·爪部》:「爭,姓。《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二)zhèng 《集韻》側迸切,去諍莊。耕部。 通「諍」。进谏,直言劝告。《玉篇·𠬪部》:「爭,諫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鼎部》:「爭,叚借為諍。」《荀子·子道》:「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吕氏春秋·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高誘注:「爭,諫也。」《晋書·王羲之傳》:「然朝廷賦役繁重,吴會尤甚,羲之每上疏爭之,事多見從。」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