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suì 《廣韻》徐醉切,去至邪。微部。

①古代取火器材。《玉篇·火部》:「燧,以取火於日。」《左傳·文公十年》:「命夙駕載燧。」杜預注:「燧,取火者。」《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禮記·内則》:「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鄭玄注:「金燧,可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時衛士皆佩火燧。」胡三省注:「燧,取火之木也。」

②燃。蘇軾《中山松醪賦一首》:「燧松明而識淺,散星宿於亭臯。」《金史·謀衍傳》:「忽大風,不能燧火,路暗莫相辨。」

③火炬之类。《左傳·定公四年》:「鍼尹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師。」杜預注:「燒火燧繫象尾,使赴師驚却之。」三國曹植《應詔》:「前驅舉燧,後乘抗旌。」

④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熢(烽),束草置之長木之端,如挈皋,見敵則燒舉之。燧者,積薪,有難則焚之。熢主晝,燧主夜。」后也泛称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宋史·种世衡傳》:「因令諸侯置烽火,有急則舉燧,介馬以待。」

⑤烽火台。《鹽鐵論·本議》:「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係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後漢書·西羌傳》:「至王莽輔政……令譯諷旨諸,使共獻西海之地,初開以為郡,築五縣,邊海亭燧相望焉。」李賢注:「燧,烽也。」

⑥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8: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