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骨 |
释义 | 骨 《説文》:「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林义光《文源》:「冎者,骨形。象肉附於冎。」饶炯部首訂:「冎即骨之象形字,因形不顯義,而骨乃加肉以箸之也。人身惟頭多骨,故篆象人頭隆骨。」 (一)gǔ 《廣韻》古忽切,入没見。術部。 ①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以其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骨的内部多容纳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如:脱胎换骨。《説文·骨部》:「骨,肉之覈也。」段玉裁注:「覈,實也,肉中骨曰覈。」《左傳·哀公二年》:「敢告無絶筋,無折骨,無面傷。」三國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清趙俞《踏車曲》:「水入水出車欲裂,農夫那不筋骨折。」又比喻话里暗含着的不满、讽刺等意思。茅盾《子夜》九:「李玉亭不明白他们的话中有骨。」 ②指人的尸骨。漢蔡琰《胡笳十八拍》:「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晋書·劉曜載記》:「下無怨骨,上無怨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③牲体。《周禮·天官·内饔》:「凡掌共羞,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鄭玄注:「骨,牲體也。」《禮記·祭統》:「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 ④古时朝鲜新罗族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即骨品制。新罗贵族按血统确定等级身份及相应官阶,不同骨品不通婚姻。骨品世袭不变。《新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新羅)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王族為第一骨。」明佚名《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第十一折:「你覷我薛仁貴是麽骨勳,要你做鳴鳳高岡殺氣心雄。」 ⑤指物体本身的、起支撑作用的架子。如:钢骨水泥;伞骨。宋蘇軾《次韻董夷仲茶磨》:「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偏生晴雯上來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上,將骨子跌折。」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两座牌楼式的东西,好像都是木条作骨,彩绘的布作面。」 ⑥指树根。《管子·四時》:「風生木與骨。」郭沫若等集校:「《周禮·瘍醫》鄭注:『木根立地中似骨。』故木與骨並舉。」 ⑦指书法的瘦劲。晋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五代李煜《書評》:「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明張紳《法書通釋·執史篇》:「字有筋、骨、血、肉。」 ⑧犹言心、魂。《文選·江淹〈别賦〉》:「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李善注:「亦互文也。」唐杜甫《投簡成華兩縣諸子》:「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骨欲折猶云心欲折,心欲折猶云魂欲斷也。」宋黄庭堅《鷓鴣天·明日獨酌自嘲呈史應之》:「萬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墳上土新乾。」 ⑨指人的品质、气概。《南史·宋武帝紀》:「及長,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唐王維《少年行四首》之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他(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⑩指文学作品的体干和风格。《文心雕龍·風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夫楚謡漢風既非一骨,魏製晋造固亦二體。」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⑪姓。《通志略·氏族略五》:「骨氏,望出河南,隋京兆郡丞骨儀。《官氏志》:『紇骨氏改為骨氏。』」 (二)gū 〔骨朵〕也作「骨都儿」。没有开放的花朵。如:花骨朵儿。朱自清《看花》:「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