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焦 |
释义 | 焦 《説文》:「𤓪,火所傷也。从火,雥聲。𤊙,或省。」 (一)jiāo 《廣韻》即消切,平宵精。宵部。 ①烧伤;物体经火烧后变黄发脆。《玉篇·火部》:「𤓪,火燒黑也。又炙也。焦,同𤓪。」《左傳·哀公二年》:「卜戰,{〾龜}焦。」唐杜牧《阿房宫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②锅巴。《正字通·火部》:「釜底飯之乾者俗曰焦。」《世説新語·德行》:「母好食鐺底焦飯。」《本草綱目·穀部·鍋焦》:「(鍋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飯鍋底焦也。」 ③火烧物体所发出的气味。《廣雅·釋器》:「焦,臭也。」《禮記·月令》:「其味苦,其臭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 ④黄黑色。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 ⑤酥;脆。如:麻花炸得好焦。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餅焦》:「婆餅欲焦新麥香。」 ⑥焦炭或结成焦块状的炭渣。如:煤焦;炼焦;结焦。 ⑦干枯;干燥。《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漢馬第伯《封禪儀記》:「初止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焦。」明張綱孫《苦旱行》:「林木焦殺鳥開口,魴魚枯乾溝底卧。」 ⑧卷曲。《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吴師道補注:「焦,卷也。」 ⑨烦躁;着急。《正字通·火部》:「焦,心不寧曰焦。」《史記·夏本紀》:「(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十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個孫媳婦,一家一計過日子。」 ⑩中医指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集韻·宵韻》:「膲,三膲,無形之府,通作焦。」《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主出而不内以傳導也。」楊玄操注:「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無正藏也。」明方以智《物理小識·人身類·命門中闑而腎分左右》:「腎本水,而起與火俱,其降也,火歸于焦,謂之腎。」 ⑪用同「礁」。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一》:「小於島則曰嶼,小於嶼而有草木則曰苫,如苫嶼而其質純石則曰焦。」 ⑫同「鐎」。古代炊具,器身作盆形,三足,有柄。军中也用以夜击报更。《集韻·尤韻》:「焦,釜屬。或从金。」《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鄭玄注「以煮之鐎中」唐陸德明釋文:「焦中,本又作鐎。音同。」唐駱賓王《蕩子從軍賦》:「鐵騎朝常警,銅焦夜不鳴。」 ⑬周初国名。故治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杜預注:「八國皆晋所滅。焦在陝縣。」杨伯峻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按:《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裴駰集解:「《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⑭春秋时晋邑名。故治在今河南省陕县附近。《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君嘗為晋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杜預注:「焦、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也。」 ⑮姓。《通志·氏族略二》:「焦氏,《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今陝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為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漢有外黄令焦貢;後漢有焦儉。」 ⑯焦耳的简称。能量的计量单位。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作用的方向上移动1米所作的功。 (二)qiáo 《集韻》慈焦切,平宵從。宵部。 ①春秋时陈地名。后归楚所有。后作「譙」。《集韻·宵韻》:「焦,焦、夷,楚地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焦,叚借為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杜預注:「焦,今譙縣也……二地皆陳邑。」 ②用同「瞧」。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一:「道他倸也不倸,焦也不焦。」元楊景賢《西遊記》第五本第十七齣:「焦則麽那村柳舍,叫則麽那㖔顔郎。」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