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兩手;夊,兩足也。𠍺,古文𡕾(夏)。」

(一)xià ㊀《廣韻》胡雅切,上馬匣。魚部。

①最初为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为中国人的称呼,也泛指中国。《説文·夊部》:「夏,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以别於北方、東北、南方、西方、西南焦僥、東方也。」徐灝箋:「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人,沿舊稱也。」《書·舜典》:「。」傳:「夏,華夏。」王安石《禄隱》:「揚子曰:『塗雖曲而通諸,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章炳麟《驳建立孔教议》:「总举民,不崇一教。」

②大。《爾雅·釋詁上》:「夏,大也。」《方言》卷一:「夏,大也。自而西,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傳:「夏,大也。」

③大屋。后作「廈」。《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王逸注:「夏,大殿也。」洪興祖補注:「夏,大屋。」《文選·張衡〈西京賦〉》:「大夏耽耽,九户開闢。」李善注引薛綜曰:「屋之四下者為夏。」

④华彩。《周禮·天官·染人》:「秋染夏。」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又《春官·巾車》:「孤乘夏篆。」鄭玄注:「夏篆,五采畫轂約也。」葉適《送周明叔王成叟》:「琢琱而佩環,染夏為裳衣。」

⑤乐歌名。《詩·周頌·時邁》:「我求懿德,肆于時《夏》。」鄭玄箋:「樂歌大者稱《夏》。」

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之子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君位世袭制也由开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等地。传到,为商汤所灭。约当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左右。《白虎通·號》:「者,有天下之大號也。」

⑦我国历史上所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名。
东晋末,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建立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县),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公元431年为吐谷浑所灭。
北宋初期,党项贵族赵元昊于公元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据有今宁夏甘肃地区。公元1237年为蒙古所灭。
徐寿辉红巾军部将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据地区。公元1371年,为明太祖所灭。

⑧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名。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省永年县东),据有河北省大部分郡县。公元621年为唐朝所灭。

⑨古水名。故道从湖北省荆州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过今监利县北,折而东北至仙桃市治附近流入汉水。据说冬涸夏流,所以称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以流亡。」王逸注:「,水名也。」洪興祖補注引應劭曰:「别入夏水。源夫之為名,始於分,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涉,政成朞月。」李善注:「《楚辭》曰:『之不可涉。』,水名也。」

春秋地名。《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子)乃復封,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劉文淇疏證:「《一統志》:『夏州漢陽府漢陽縣北。』」

⑪古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夏州,以原统万城为治所,改名岩绿(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夏州关内道,改岩绿朔方。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长城迤北一带。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十·榆林鎮》:「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化政郡。」「淳化四年,李繼捧定難軍,以夏州合於繼遷,遣李繼隆夏州執之。朝議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因以竊據,乃毁其城,遷其民於。既而復為西夏所據……廢。」

⑫县名。北魏北安邑县置,在山西省西南部。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解州》:「夏縣,本安邑縣地,後魏太和十一年,别置南安邑縣後周改為夏縣。」

⑬通「暇」。闲暇;空闲。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夏,叚借為暇。」《漢成陽靈臺碑》:「匪皇啓居,日稷不夏。」

⑭通「假(jiǎ)」。宽假,宽容。《詩·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俞樾平議:「夏之言假也。《釋名·釋天》曰:『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⑮通「雅(yǎ)」。《墨子·天志下》:「非獨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於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而順帝之則也。」俞樾平議:「《大夏》即《大雅》也,雅、夏古字通。《荀子·榮辱篇》曰:『人安人安,君子安雅。』《儒效篇》曰:『居,居,居。』是夏與雅通也。」

⑯姓。《通志·氏族略二》:「氏,亦曰夏后氏姓,顓帝之後也……之受禪,至,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為所伐,放於南巢武王,封其後於𣏌,其非為後不得封者,以為氏焉。又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夏舒,以王父字為氏,是為氏也。後漢夏馥夏牟。」

㊁《廣韻》胡駕切,去禡匣。

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农历四月至六月。《爾雅·釋天》:「夏為朱明。」郭璞注:「氣赤而光明。」《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傳:「永,長也,謂夏至之日。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可知,以正仲夏之氣節。」韓愈《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老舍《骆驼祥子》三:「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教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

(二)jiǎ 《集韻》舉下切,上馬見。

①〔陽夏〕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县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名太康。《史記·陳涉世家》:「吴廣者,陽夏人也。」

②通「檟」。《集韻·馬韻》:「檟,通作夏。」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豫部》:「夏,叚借為檟。」《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鄭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楊維禎《勸糶詞》:「况乃指廪間,夏楚劫以勢。」樓卜瀍注:「夏,音賈,同檟。」按:夏、楚即檟、楚,本木名,借指此二木所制的扑责之具。引申为鞭笞。《聊齋志異·張誠》:「師曰:『午前不知何往,業夏楚之。』」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