瀺 chán 《廣韻》士減切,上豏崇。又《集韻》鋤咸切。 ①〔瀺灂〕 ⒈水落貌。《集韻·咸韻》:「瀺,瀺灂,水落皃。」 ⒉水声。《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瀺,瀺灂,水聲。」《字彙·水部》:「瀺,瀺灂,小水聲。」《文選·宋玉〈高唐賦〉》:「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厲。」李善注引《埤蒼》曰:「瀺灂,水流聲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坻注壑,瀺灂霣墜。」 ⒊沉浮貌。《集韻·琰韻》:「瀺,瀺灂,魚鳥沈浮皃。」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魚龍瀺灂,山鳥羣飛。」《世説新語·排調》劉孝標注引《張敏集》所载《頭責秦子羽文》:「子欲為隱遁也,則當如榮期之帶索,漁父之瀺灂,棲遲神丘,垂餌巨壑。」宋陸游《知嚴州謝王丞相啟》:「池魚瀺灂,本思自放於江湖。」 ②手足及身体所出的汗液。《字彙補·水部》:「瀺,手足液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張守節正義引顧野王曰:「手足液,身體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