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从水,需聲。」王筠句讀:「戴東原曰:《易水篇》注云:『許慎曰:濡水。』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淶水也』正合。今《水經注》『淶』譌『深』,《説文》『淶』譌『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

(一)rú 《廣韻》人朱切,平虞日。侯部。

①古水名。
北濡水涞水(今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河北省易县西北,中经易县城至定兴县西南与易水会合。后湮。《説文·水部》:「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王筠句讀:「《地理志》涿郡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濡水亦至范陽。」《左傳·昭公七年》:「()暨平……二月戊午,盟于上。」江永地理考實:「《水經注》:濡水故安縣西北窮獨山,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容城今屬保定府,亦近涿州。然則『上』當在今容城涿州之間。」
南濡水,后称祁水。即今源出河北省顺平县西北的祁河及其下流的方顺河石桥河。《漢書·地理志下》:「中山國,縣十四:……曲逆(縣)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又有蘇水,亦東入。」顔師古注引張晏曰:「於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王先謙補注:「南濡也。」「濡水自縣發源為祁水,東南流為方順河……蒲陽山完縣西北四十里,俗譌為白崖山。」
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西北。《水經注·灕水》:「(濡)水永豐縣西北濡山,東南逕其縣西,又東南流入荔浦縣,注于瀨溪。」

②沾湿;浸渍。《廣雅·釋詁二》:「濡,漬也。」《集韻·虞韻》:「濡,霑溼也。」《易·夬》:「獨行,遇雨若濡。」《詩·邶風·匏有苦葉》:「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傳:「濡,漬也。」《列子·説符》:「争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蘇軾《飲酒四首》之四:「雷觴淡於水,經年不濡唇。」孔尚任《桃花扇·題畫》:「那花梢曉露,最是清潔,用他調丹濡粉,鮮秀非常。」郭沫若《黄山之歌》:「黄山三日游,濡笔染淋漓。」

③淹没。《易·未濟》:「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太平廣記》卷七十一引《神仙傳》:「(葛玄)常從帝行舟,遇大風,百官船無大小皆濡没,船亦淪失所在。」陶宗儀《輟耕録》卷十二:「暨陽之南門橋軍人張旺者……素凶狠無賴,嘗夜盗城西田父菜,被執,濡其首溺池而釋之。」王夫之《九昭·汨征》:「涉漩澓而濡首兮,洵猶賢夫今者。」

④沾;涂抹。曾慥《類説》卷二十九:「公具以告,翁揎臂出血,公復往鶴所,濡傷處。」袁宏道《與曹進士平子》:「沈飛霞持粉版作書,書成而墨濡鼻上,此光景可念也。」郭沫若《三诗人之死》:「有时他们又表现些不好的行为,说出些不中听的话,这当然是从外边濡染来的。」

⑤滋润(比喻施、受恩惠)。《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與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紜,湛恩汪濊,羣生澍濡,洋溢乎外方。」桓温《表》:「高安戍,是孫權每征還遣上方諸軍餉賜處也。又常大積米穀于此,以備須濡者也。」歐陽修《仁宗御飛白記》:「仁宗之德澤,涵濡於萬物者,四十餘年。」也指恩德、恩惠。柳宗元《沛國漢原廟銘》:「區宇懷濡,黔黎輯柔。」

⑥潮湿;湿润。《韓非子·内儲説上》:「人塗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孔穎達疏:「濡,濕也。濕軟不可用手擘,故用齒斷決而食之。」劉禹錫《楚望賦》:「天濡而雺,土洩而泥。」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六:「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骨不濡則肉不能著。」

⑦迟缓;滞留。《字彙·水部》:「濡,滯也。」《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趙岐注:「濡滯,猶稽也。」焦循正義引阮元校勘記:「濡滯,淹久也。」南朝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雲精無永滯,水碧豈慙濡?」洪楝園《後南柯·伐檀》:「文士濡遲,事幾坐誤,何以禦跳梁!」

(二)róu 《集韻》而由切,平尤日。

隐忍;克制。《集韻·尤韻》:「濡,柔忍也。」《史記·刺客列傳》:「鄉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絶險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司馬貞索隱:「濡,潤也。人性溼,溼則能含忍,故云『濡忍』也。若勇躁則必輕死也。」

(三)ruǎn 《集韻》乳兖切,上獮日。元部。

①同「𨋚(軟)」。柔软;柔弱。《集韻·𤣗韻》:「𨋚,柔也。或从欠,亦作濡。」《莊子·天下》:「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虚不毁萬物為實。」《難經·二十四難》:「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齒長而枯。」《淮南子·説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擊鐘磬者必以濡木,轂强必以弱輻。」袁宏道《邑錢侯直指疏薦序》:「善治者不擇民,猶善將者不擇旅也。是故擇物而試鋒,其鋒必濡。」

②同「渜」。热水。《集韻·换韻》:「渜,沐浴餘瀋。或从需。」《禮記·喪大記》:「濡濯弃于坎。」按:《儀禮·士喪禮》作「浴用巾,挋用浴衣。渜濯棄于坎」。

(四)ér 《集韻》人之切,平之日。

同「胹」。用调味的汤汁烹煮食物。《集韻·之韻》:「濡,亨肉和湆。」《字彙·水部》:「濡,與胹同,烹煮之也。」《禮記·内則》:「濡豚,包苦實蓼;濡雞,醢醬實蓼;濡魚,卵醬實蓼;濡鼈,醢醬實蓼。」鄭玄注:「凡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五)nuán 《廣韻》乃官切,平桓泥。

同「渜」。水名。今河北省滦河。《集韻·桓韻》:「渜,水名。在遼西肥如,南入海陽。或作濡。」《漢書·地理志下》:「遼西郡,縣十四:……肥如(縣),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水經注·濡水》:「濡水從塞外來。」楊守敬疏引趙琦美云:「即今灤河。」

(六)nuò 《集韻》奴卧切,去過泥。

①水貌。《集韻·過韻》:「濡,水皃。」

②通「糯」。郭璞《山海經圖讚·海外南經·讙頭國》:「讙國鳥喙,行則杖羽,潛於海濱,維食䄫秬。實維嘉穀,所謂濡黍。」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