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澹 |
释义 | 澹 《説文》:「澹,水摇也。从水,詹聲。」 (一)dàn 《廣韻》徒敢切,上敢定。又徒濫切。談部。 ①水波起伏貌。《説文·水部》:「澹,水摇也。」《玉篇·水部》:「澹,水動皃。」《文選·宋玉〈高唐賦〉》:「水澹澹而盤紆兮,洪波淫淫之溶㵝。」李善注:「《説文》曰:『澹澹,水摇也。』」唐白居易《酬夢得早秋夜對月見寄》:「庭蕪淒白露,池色澹金波。」 ②触动。《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十九章,其詩曰:……靈之至,慶陰陰。相放𢘍,震澹心。」顔師古注:「放𢘍,猶髣髴也。澹,動也。」《隋書·音樂志下》:「瞻寥廓,杳無際。澹羣心,留餘惠。」《舊唐書·音樂志三》:「嘉祝信,大糦聲。澹神心,醉皇靈。」 ③恬淡寡欲。《莊子·知北遊》:「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成玄英疏:「既游至道之鄉,又處無為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順調和,寬閒逸豫。」《新書·制不定》:「莫大諸侯澹然而未有故者,天下非有固安之術也,特賴其尚幼,偷猥之數也。」《新唐書·韋述傳》:「述典掌圖書,餘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澹榮利,為人純厚長者,當世宗之。」清張遠《題黄山山人墨竹》:「黄山山人澹於菊,胸有千竿萬竿竹。」 ④定,安定;安静。《廣雅·釋詁一》:「澹,安也。」《老子》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漢揚雄《長楊賦》:「使海内澹然,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後漢書·馮衍傳》:「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風而容與。」李賢注:「澹,定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夫畫者澹雅之事,今顧子瞑目鼓嗓,有□㦸之象,其畫之妙者乎!」清王士禛《毘陵歸舟》:「涼月澹孤舟,遥村隱紅樹。」 ⑤减轻;消除。《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夏后氏慼之,乃堙洪塞源,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李善注:「張揖曰:『灑,分也。』蘇林曰:『澹音淡,言分其沈溺摇動之災也。』」《清史稿·施世綸傳》:「(康熙)六十年春,(陝西)得雨,災漸澹。」 ⑥味道、颜色、光线等清淡,不浓烈。《吕氏春秋·本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晋佚名《休洗紅》:「休洗紅,洗多紅色澹。」宋葉適《兵權》下:「五穀之味澹然,不與衆味俱,嗜味者不能食也。」徐珂《清稗類鈔·工藝類》:「太和殿元旦視朝,金鑪所爇之香曰四棄香。清微澹遠,迥殊常品,蓋以梨及蘋婆等四種果皮曬乾製成者也。」朱自清《羊群》:「月已暗澹。」 ⑦文艺作品格调朴实。《文心雕龍·時序》:「於是正始餘風,篇體輕澹,而嵇、阮、應、繆,并馳文路矣。」《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法曲)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隋煬帝厭其聲澹,曲終復加解音。」宋姜夔《詩説》:「陶淵明天資既高,趣旨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清王士禛《竹垞文類序》:「錫鬯之文,紆餘澄澹,蜕出風露,而於辯證尤精。」 ⑧古水名。 ⑨姓。《姓觿·勘韻》:「澹,《千家姓》云:江都族。」 (二)dān 《集韻》都甘切,平談端。 〔澹林〕我国古代东北方少数民族名。《集韻·談韻》:「䄡,胡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破殺匈奴,滅䄡𥜓。』或作澹。」《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漢書·馮唐傳》同文顔師古注引如淳曰:「胡也。《匈奴傳》曰:『晋北有澹林之胡,樓煩之戎也。』」 (三)shàn 《集韻》時豔切,去豔禪。談部。 满足;供给。后作「贍」。《集韻·豔韻》:「贍,賙也。亦作澹。」《荀子·王制》:「埶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争。」楊倞注:「澹讀為贍。既無等級,則皆不知紀極,故物不能足也。」《漢書·趙充國傳》:「今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為不便。」顔師古注:「澹,古贍字。贍,給也。」 (四)tán 《廣韻》徒甘切,平談定。 姓。《萬姓統譜·覃韻》:「澹,見《姓苑》。明澹文昇,潮陽人,宣德間長陽縣知縣。」又「澹臺」。复姓。《通志·氏族略五》:「澹臺氏,《風俗通》:『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漢有博士澹臺恭。」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