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駁 |
释义 | 駁〔驳〕 《説文》:「駁,馬色不純。从馬,爻聲。」 bó 《廣韻》北角切,入覺幫。藥部。 ①马毛色不纯。《爾雅·釋畜》:「駵白駁。」邢昺疏:「孫炎曰:『駵,赤色也。』謂馬有駵處有白處者曰駁。」《説文·馬部》:「駁,馬色不純。」《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傳:「駵白曰駁。」《明史·李自成傳》:「自成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 ②泛指颜色不纯。《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十五引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薄)紹之見羣鼠,大者如䐁,鮮澤五色,或純或駁。」唐張九齡《祠紫蓋山經玉泉山寺》:「蘚駁經行處,猿啼燕坐林。」 ③庞杂;驳杂。《洪武正韻·藥韻》:「駁,今俗謂厖雜為駁。」《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成玄英疏:「駁,雜揉也。」《文心雕龍·雜文》:「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明鐂績《霏雪録》:「唐人詩純,宋人詩駁。」 ④树木名。 ⑤辩论是非,否定他人意见。如:驳斥;批驳。《正字通·馬部》:「駁,相駁。」《漢書·薛宣傳》:「(宣)後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駁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顔師古注:「駁者,執意不同,猶如色之間雜。」《舊唐書·王世充傳》:「或有駁難之者,世充利口飾非,辭議鋒起,衆雖知其不可而莫能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你参加革命的时间虽然长,讲了错话,人家还是要驳。」又文体名。《文心雕龍·議對》:「漢世善駁,則應劭為首。晋代能議,則傅成為宗。」范文澜注:「李充《翰林論》曰:『駁不以華藻為先,世以傅長虞每奏駁事為邦之司直矣。』」 ⑥偏。《論衡·書虚》:「夫舜、禹之德不能過堯,堯葬于冀州,或言葬于崇山,冀州鳥獸不耕,而鳥獸獨為舜、禹耕,何天恩之偏駁也?」 ⑦用船载卸货物。如:驳船;驳运;驳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五回:「次日早晨啟輪,到了廣東,用駁船駁到岸上。」也指驳船。黄声笑《挑山担海跟党走》:「城乡物资聚港口,千轮万驳装不下。」 ⑧方言。拓宽,扩展。如:这条堤还不够宽,最好再驳出去一米。 ⑨通「駮」。传说中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古今韻會舉要·覺韻》:「駁,通作駮。」《易·説卦》:「乾為天……為駁馬。」孔穎達疏:「言此馬有牙如倨,能食虎豹。《爾雅》云『倨牙,食虎豹』是也。王廙云:駁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按:今本《爾雅·釋畜》作「駮」。《文選·司馬相如〈子虚賦〉》:「楚王乃駕馴駁之駟,乘彫玉之輿。」張銑注:「駁,獸名。」明謝肇淛《五雜組·物部一》:「鵔鸃食駁,駁食虎。《太平廣記》所載,似虎而略小,食虎能盡者是已。」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