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塵 |
释义 | 塵〔尘〕 chén 《廣韻》直珍切,平真澄。真部。 ①尘土,灰尘。《説文·麤部》:「𪋻,鹿行揚土也。从麤,从土。」段玉裁注:「羣行則塵土甚,引申為凡揚土之偁。」朱駿聲通訓定聲:「𪋻,亦省作塵。」《玉篇·土部》:「塵,塵埃。」《左傳·成公十六年》:「甚囂,且塵上矣。」唐白居易《賣炭翁》:「滿面塵灰烟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初日上,征尘起。」又比喻祸乱、战事。《魏書·沮渠蒙逊傳》:「四方奏泰,表裏無塵。」 ②污染;使受污辱。《詩·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孔穎達疏:「適自塵蔽於己。」《後漢書·楊震傳》:「損辱清朝,塵點日月。」唐張九齡《讓起復中書省侍郎同平章事表》:「雖願感恩扶力,匍匐祗命;其如塵玷聖鑑,污辱台衡,於國非急,於禮虚廢。」 ③世俗。《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河上公章句:「常與衆庶同垢塵,不當自别殊。」晋陶潛《歸園田居五首》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絶塵想。」宋蘇舜欽《遊招隱道中》:「揚鞭望招隱,塵思漠然收。」 ④佛教称人间为尘;道家称一世为「一尘」。《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演勿照之明,而鑒窮沙界;導亡機之權,而功濟塵劫。」李周翰注:「劫,猶世也。」五代沈汾《續仙傳》:「丁約謂韋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兩塵。』子威問其故,答曰:『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宋蘇軾《次韻陳履常雪中》:「可憐擾擾雪中人,飽食終同寓一塵。」又指六尘,即佛教所说色、声、香、味、触、法。《文選·孫綽〈遊天臺山賦〉》:「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吕延濟注:「塵,六塵也:色、聲、香、味、觸、法。」 ⑤踪迹;业迹。如:步后尘。晋左思《魏都賦》:「且魏地者,畢昂之所應,虞夏之餘人,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許之餘塵。」清王士禛《悼亡詩哭張孺人》:「廿年往事憶前塵,離合神光似洛濱。」 ⑥承尘,即灰棚或天花板。《楚辭·宋玉〈招魂〉》:「經堂入奥,朱塵筵些。」王逸注:「塵,承塵也。」 ⑦久,长久。《爾雅·釋詁下》:「塵,久也。」郭璞注:「稽久也。」《文選·張衡〈思玄賦〉》:「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舊注:「塵,久也。」清吴翌鳳《雲南普洱府知府汪君墓誌銘》:「郡守固公契君才,有塵案難理者,悉以委君。」 ⑧重量单位,十埃为「塵」。《周髀算經·小數》:「纖,十沙;沙,十塵。」明沈榜《宛署雜記·繇賦》:「正賦中通共起存銀叄千陸百陸拾捌兩柒錢五分貳厘陸毫五絲肆微捌纖陸沙陸塵陸埃壹渺貳漠五糢。」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六·吴縣》:「實編均徭銀九千二百四十五兩三錢七分六釐五毫二絲六忽六微六纖六沙七塵。」 ⑨姓。《萬姓統譜·真韻》:「塵,本(明)朝塵洪,鄲縣人,正德間沙河縣學教諭;塵昂霄,山東莘縣人,天啓中任贑州府經歷。」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