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渑〕 (一)miǎn 《廣韻》彌兗切,上獮明。又武盡切。 〔澠池〕 ⒈水名。《集韻·準韻》:「澠,澠池,水名。」《水經注·洛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 ⒉地名。因南有渑池得名。古渑池城邑,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先后属郑、韩、秦。汉置渑池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唐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誌銘》:「葬河南洛陽縣,距其祖澠池令府君僑墓十里。」 (二)shéng 《廣韻》食陵切,平蒸船。蒸部。 古水名。 ⒈源出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县东南入时水。此下时水也通称渑水。久湮。《玉篇·水部》:「澠,水名。」《左傳·昭公十二年》:「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杜預注:「澠水出齊國臨淄縣北,入時水。」南朝梁沈約《君子行》:「良御感燕楚,妙察亂澠淄。」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六·青州府》:「澠水,在縣西。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澠水……《水經注》:澠水出營邱城東,世謂之漢凑水,西經樂安、博興,與時水合。」又代指渑水的水味。《吕氏春秋·精諭》:「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高誘注:「易牙,齊桓公識味臣也,能别淄、澠之味也。」清徐乾學《感遇》:「汲水辨澠淄,染絲别黑白。」 ⒉在今四川省。《山海經·海内經》:「西南有巴國……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