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顿〕

《説文》:「頓,下首也。从頁,屯聲。」段玉裁注:「當作頓首也。」

(一)dùn 《廣韻》都困切,去慁端。諄部。

①以头叩地。《説文·頁部》:「頓,下首也。」丁福保詁林案:「《慧琳音義》十八卷十頁頓注引《説文》:『下首至地也。』蓋古本有至地二字,今奪,宜補。」《周禮·春官·大祝》:「辨九𢷎,一曰稽首;二曰頓首。」鄭玄注:「稽首拜,頭至地也;頓首拜,頭叩地也。」賈公彦疏:「二種拜俱頭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時,頓首至地則舉,故以叩地言之,謂若以首叩物然。」《三國志·吴志·諸葛恪傳》:「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②以足或物叩地。《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杜甫《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张景瑞气冲冲地用枪顿得地板响。」

③止宿;屯驻。《古今韻會舉要·願韻》:「頓,《增韻》:『次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漢書·李廣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顔師古注:「頓,止也。」《文選·陸機〈於承明作與士龍〉》:「南歸憇永安,北邁頓承明。」李善注:「頓,止舍也。」又停顿,停留。如:顿号;顿笔;抑扬顿挫。《文選·張翰〈雜詩〉》:「延頸無良塗,頓足託幽深。」李善注:「頓,猶止也。」《警世通言·一窟鬼癩道人除怪》:「恨别王孫愁多少,猶頓春寒未放花枝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四回:「説到這裏就頓住了口。」

④放置,安放。陳允平《唐多令·秋暮有感》:「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你將這東西拿到下處,燒起爐火,取個罐子把他頓在上面。」又用力往下搁或扔。《搜神記》卷六:「吏卒掣頓,折其腰脊。」张天翼《菩萨的威力》:「把端到半路上的酒杯往桌上一顿。」又储藏。《正字通·頁部》:「頓,貯也。」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蓋造庫藏倉厫,一應錢糧頓在其内。」

⑤舍弃;废弃。《文選·曹植〈七啟〉》:「於是駴鐘鳴鼓,收旌弛斾,頓綱縱網。」李善注:「頓猶捨也。」《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傳序》:「田廬取其荒頓者,(薛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李賢注:「頓,猶廢也。」

⑥用力牵引;扣紧。《鹽鐵論·詔聖》:「今之治民者若拙御馬,行則頓之,止則擊之。」王安石《材論》:「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早聽見門裏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着那鎖鍊子咬起來。」又解。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四:「頓不開眉尖上的悶鎖,解不開心頭愁結。」岳伯川《鐵拐李》第四折:「我如今把玉鎖頓開,金枷不帶。」

⑦上下抖动使整齐。《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王先謙集解:「盧文弨曰:『頓猶頓挫提舉高下之狀,若頓首然。』王念孫曰:『頓者,引也。言挈裘領者詘五指而引之,則全裘之毛皆順也。』《廣雅》曰:『扽引也。』古無扽字,借頓為之。」《文選·陸機〈演連珠〉》:「臣聞頓網探淵,不能招龍;振綱羅雲,不必招鳳。」李善注:「頓,猶整也。」

⑧僵仆;仆。《廣雅·釋詁四》:「頓,僵也。」曹操《秋胡行》:「牛頓不起,車墮谷間。」北周庾信《枯樹賦》:「横洞口而欹卧,頓山腰而半折。」又困顿;劳顿。《荀子·仲尼》:「頓窮則從之,疾力以申重之。」楊倞注:「頓,謂困躓也。」南朝劉義慶《幽明録·新死鬼》:「有新死鬼,形疲瘦頓。」李適之《大唐蘄州龍興寺故法現大禪師碑銘并序》:「大師哀其劬頓,假以梯航。」

⑨损坏;败坏。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二引《文字集略》曰:「頓,損也。」《左傳·襄公四年》:「師徒不勤,甲兵不頓。」杜預注:「頓,壞也。」孔穎達疏:「頓謂挫傷所壞。」《國語·周語上》:「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韋昭注:「頓,敗也。」《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舟船戰具,頓廢不脩。」胡三省注:「頓,壞也。」

⑩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古今韻會舉要·願韻》引《增韻》:「頓,宿食所也。」《正字通·頁部》:「頓,供頓也。」《隋書·煬帝紀下》:「每之一所,輒數道置頓。」元稹《連昌宫詞》:「御路猶存禄山過,驅令供頓不敢藏。」《新唐書·惠宣太子業傳》:「昭宗莎城,獨知柔從,乘輿器用庖頓皆主之,大細畢給。」

⑪昏乱。《廣雅·釋詁三》:「頓,愍亂也。」王念孫疏證:「《淮南子·要略》云:『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怪乎昭明之術。』是頓為昬亂也。」

⑫量词。名量用于饭的餐数;动量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古今韻會舉要·願韻》引《增韻》:「頓,食一次也。」《世説新語·任誕》:「聞鄉祠,欲乞一頓食耳。」唐玄宗《流姜皎嶺外制》:「念兹舊勲,免此殊死,宜决一頓,配流欽州。」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黄魚。」王汶石《风雪之夜·套绳》:「把一只嫩牛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⑬副词。表示情态,相当于「立刻」、「忽然」。《正字通·頁部》:「頓,遽也。」杨树达《詞詮》卷二:「頓,表態副词。遽也,急也。」《列子·天瑞》:「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虧。」南朝江淹《銅雀妓》:「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紅樓夢》第五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⑭通「鈍」。不锋利;不颖悟。《篇海類編·身體類·頁部》:「頓,同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銛。」司馬貞索隱:「頓,鈍也。」按:《漢書·賈誼傳》、《文選·賈誼〈吊屈原文〉》并作「鈍」。《漢書·翟方進傳》:「號遲頓不及事,數為掾史所詈辱。」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不遺細微,兼取愚頓。」

⑮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公元前496年灭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政。……七國同役而不同心。」杜預注:「七國:。」

⑯姓。《元和姓纂·慁韻》引《風俗通》:「頓子國,今南頓即是也,後為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顿肃

(二)dú 《古今韻會舉要》當没切。

〔冒頓〕见「冒(mò)」。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8: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