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清,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聲。」

(一)qīng 《廣韻》七情切,平清清。耕部。

①水纯净透明。《説文·水部》:「清,朖也,澂水之皃。」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澂水之皃。」《玉篇·水部》:「清,澄也,潔也。」《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三國曹植《公宴》:「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王維《濟上四賢詠·鄭霍二山人》:「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也指清澈的水。《水經注·江水》:「春冬之時,則素湍緑潭,迴清倒影。」岑參《與鄠縣源少府泛渼陂》:「清摇縣郭動,碧洗雲山新。」《清史稿·張文浩傳》:「劾文浩禦黄壩應閉不閉,五壩應開不開,蓄清過旺,以致潰決。」

②洁净;纯洁。如:冰清玉洁。《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鄭玄箋:「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陸德明釋文:「清廟,杜預云:肅然清净之稱也。」《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王逸注:「我獨清,志潔己也。」

③单纯。如:清炒;清汤。《文選·張協〈七命〉》:「追清哇,赴嚴節。」李善注:「張衡《舞賦》曰:『含清哇而吟咏。』《蒼頡》曰:『哇,謳也。』」魏良輔《曲律》:「清唱,俗語謂之『冷板櫈』,不比戲場藉鑼鼓之勢。全要閒雅正肅,清俊温潤。」

④清除。《文選·張衡〈西京賦〉》:「迾卒清候,武士赫怒。」李善注:「清候,清道候望也。」《北史·儒林傳序》:「帝於是服衮冕,乘碧輅,陳文物,備禮容,清驆而臨太學。」《宋史·衛膚敏傳》:「並令增陴浚湟,徙民入城為清野計。」

⑤闲暇。杜甫《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新樓成賦七字句》:「仗鉞褰帷瞻具美,投壺散帙有餘清。」仇兆鰲詳注引黄生曰:「詩善用『清』字……『投壺散帙有餘清』,則以『清』為『閒』。」王安石《太湖恬亭》:「清游始覺心無累,静處誰知世有機?」

⑥清静;寂静;冷清。《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孔穎達疏:「清謂清静。」劉敞《睡起》:「水木澹相映,庭户清無喧。」茅盾《林家铺子》四:「时势不好,市面上清得不成话。」

⑦清楚;明白。《荀子·解蔽》:「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五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陸機《薦張暢表》:「才思清敏,志節貞厲。」《鏡花緣》第四十二回:「即或明年就要考試,你的筆下業已清通,也不妨的。」陈毅《赣南游击词》:「囊中存米清可数。」

⑧公正。《易·豫》:「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韓非子·姦劫弑臣》:「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後漢書·范滂傳》:「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柳宗元《貞符》:「刑輕以清,我肌靡傷。」

⑨廉洁,不贪求。《韓非子·外儲説左下》:「西門豹令,清剋潔慤,秋毫之端無私利也。」《後漢書·鄭衆傳》:「(鄭衆)在位以清正稱。」白居易《除柳公綽御史中丞制》:「非清與直,不稱厥官。」佚名《寃家債主》第四折:「法正天須順,官清民自安。」

⑩鲜。《山海經·西山經》:「丹木五歲,五色乃清。」郭璞注:「言光鮮也。」

⑪眼珠明亮,黑白分明。《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傳:「清揚,眉目之閒婉然美也。」馬瑞辰通釋:「據《齊風·猗嗟》篇首章曰『美目揚兮』,次章曰『美目清兮』,三章即合之曰『清揚婉兮』。是清、揚皆指目之美。此詩『清揚婉兮』,義與彼同。」《淮南子·精神》:「清目而不以視。」高誘注:「清,明。」

⑫秀美。杜甫《戲為六絶句》之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宣和畫譜·人物二·童氏》:「林下材華雖可尚,筆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閨裏,能以丹青寫外邊?」

⑬高洁;卓越。《論語·公冶長》:「崔子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曰:『清矣。』」《晋書·劉輿傳》:「時稱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陳書·徐陵傳》:「此則清階顯職,不由選也。」又引申为称人的敬辞。《後漢書·趙壹傳》:「冀承清誨,以釋遥悚。」王安石《上邵學士書》:「今樂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復得足下以宏識清議,相須先潤。」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巴山:『是,有劳王爷的清虑。』」

⑭(声音)清越。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謝諤《清常寺》:「烟雲春漸暖,鐘磬曉逾清。」《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亦山中一清響也。」

⑮寒凉;冷。《素問·五藏生成論》:「腰痛,足清,頭痛。」王冰注:「清,亦冷也。」《吕氏春秋·有度》:「冬不用𥵳,非愛𥵳也,清有餘也。」皮日休《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虚疑貯碧湘風。」

⑯尽;完;一点不留。《越絶書·荆平王内傳》:「(女子)即發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十六國春秋·後趙録·石勒》:「戰於西門,軍大清,石堪送之。」《儒林外史》第四回:「若到莊上來,他家那佃户又走過來嘴嘴舌舌,纏箇不清。」

⑰安定;太平。《孟子·萬章下》:「富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三國曹植《送應氏二首》之二:「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徐元文《春日閲武召百官詣南苑》:「莫以清時忘戰伐,至尊親為挽雕弓。」

⑱旧指妓女尚未接客伴宿。《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周老爺道:『統領大人常常説鳳珠還是個清的。……』龍珠道:『我們吃了這碗飯,老實説:那裏有什麽清的!我十五歲上,跟着我娘到過上海一趟,人家都叫我清倌人,我肚裏好笑。』」

⑲使……清醒;清醒。《荀子·天論》:「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王安石《外𢊍遺火二絶》一:「圖書得免同煨燼,却賴𢊍人清不眠。」

⑳点验;检查。如:清仓查库;清一清人数;清户口。《儒林外史》第六回:「你們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帳目,都連夜攅造清完,先送與我,逐細看過,好交與二相公查點。」

㉑过滤。《廣雅·釋詁二》:「清,𣿍也。」王念孫疏證:「清者,漉酒而清出其汁也。」又清除不纯成分。《周禮·考工記·㡛氏》:「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清其灰而盝之。」鄭玄注:「清,澄也。」孫詒讓正義:「蓋以水澄去灰之麤滓。」

㉒滤去酒糟的甜酒。《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鄭玄注:「清謂醴之泲者。」孫詒讓正義:「凡泲皆謂去汁滓。」又淡薄的饮料。《周禮·天官·膳夫》:「飲用六清。」鄭玄注:「六清:水、漿、醴、䣼、醫、酏。」

㉓急。《方言》卷十二:「清,急也。」又:「激,清也。」

㉔古哲学名词。冲和之气,阴阳调和之气。《荀子·解蔽》:「故導之以禮,養之以清。」楊倞注:「清,謂沖和之氣。」《淮南子·原道》:「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高誘注:「清,和也。」

㉕语音学术语。发辅音时声带不振动。王士禛《師友詩傳續録》:「清濁,如通、同、清、情四字,通、清為清,同、情為濁。」

㉖古代五音中的商音。《吕氏春秋·執一》:「耳不失其聽,而聞清濁之聲。」高誘注:「清,商。」《淮南子·脩務》:「清濁之於耳聽。」高誘注:「清,商也。濁,宫也。」三國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一:「援琴鳴絃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一说指五音中的角音。《逸周書·太子晋》:「汝聲清汗,汝色赤白。」孔晁注:「清,角也。」

㉗古地名。
春秋邑。在今山东省东阿县东阿旧治西。《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杜預注:「清,邑,濟北東阿縣清亭。」
春秋邑。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左傳·成公十七年》:「()使國勝告難于,待命于。」杜預注:「清,陽平樂縣是。」
春秋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左傳·哀公十一年》:「故,國書高無㔻帥師伐我,及。」杜預注:「清,地。盧縣東有清亭。」
春秋地。在今山西省稷山县南。又名「清原」。《左傳·宣公十三年》:「秋,赤狄,及。」杜預注:「清,一名清原。」
春秋地。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詩·鄭風·清人》:「人在,駟介旁旁。」傳:「清,邑也。」王應麟詩地理考引杜預《春秋釋地》:「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也。」

㉘古水名。
即今陕西省延河。《水經注·河水》:「河水又右會區水。《山海經·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世謂之清水。」
即今甘肃省秦川渭水的支流。《水經注·渭水上》:「清水導源東北隴山,二源俱發,西南出龍谷,合成一水,西南流,磨細野峽,逕清池谷。」
渭水支流清峪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三·耀州》:「清水,(在)州西三十五里,自邠州淳化縣流入州界,又南流入三原縣界。」又《陝西二·西安府》:「清水,在(三原)縣西,自耀州而南入縣境,逕黄白城西南,絶白渠,屈而東流為曲梁水,又東南絶白渠瀆,至萬年鎮五丈渠,又經藕原東南流注於渭水。」按:今名清峪河
重庆市开县境。今名东河,南流至开县南与开江合流后名小江,南流至云阳县境注入长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四·夔州府》:「清江,在(開)縣東北四十里,源出達州萬頃池,流入縣界,經縣治東,合於開江,謂之疊江,《水經注》『清水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清水口』是也。」

㉙我国朝代名。1636年,女真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后金国号为。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被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

㉚通「青」。《釋名·釋言語》:「清,青也。去濁遠穢,色如青也。」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引葉德炯曰:「清、青,古通。」《淮南子·墬形》:「偏土之氣,御乎清天。」

㉛厕所。后作「圊」。《釋名·釋宫室》:「廁,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畢沅疏證:「圊亦俗字。據《一切經音義》、《御覽》引皆作清。」《荀子·王制》:「脩採清,易道路。」俞樾平議:「清者,《説文·广部》:『廁,清也。』《急就篇》:『屏廁清溷糞土壤。』字亦作圊。」

㉜姓。《古今姓氏書辯證·清韻》:「清,出自晋大夫食邑於清。……晋厲公嬖大夫清沸魋,始以邑為氏。」

(二)qìng 《集韻》七正切,去勁清。耕部。

通「凊」。寒冷。《集韻·勁韻》:「凊,寒也。或作清。」《莊子·人間世》:「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陸德明釋文:「清,字宜從冫。從水者,假借也。清,涼也。」南朝謝朓《將遊湘水尋句溪》:「寒草分花映,戲鮪乘空移,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叢春園》:「登是亭,聽洛水聲,久之,覺清洌侵人肌骨。」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7: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