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 《説文》:「淠,水。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从水,畀聲。」 (一)pì 《廣韻》匹備切,去至滂。質部。 ①水名。 ⒈在河南省潢州县东,又名「白露河」或「白鹭河」,北流注入淮河。《説文·水部》:「淠,水。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水經注·淮水》:「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弋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歷陰山關。……俗曰白鷺水。」楊守敬疏:「今水曰白露河,源出光山縣東南山。」 ⒉在安徽省西部,又名沘水。源出大别山,北流经霍山六安等县市,至正阳关入淮河。《水經注·沘水》:「《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八·廬州府》:「淠水,在(霍山)縣東,源出霍山,北流入六安州界。」 ②水声。《玉篇·水部》:「淠,水聲也。」 ③船行貌。《詩·大雅·棫樸》:「淠彼涇舟,烝徒楫之。」毛傳:「淠,舟行貌。」鄭玄箋:「淠淠然涇水中之舟。」 ④淹没。清張永銓《河上紀事》:「榆柳漾狂瀾,膏腴皆淹淠。纍纍百年墳,水深没碑碣。」 (二)pèi 《集韻》普蓋切,去泰滂。月部。 〔淠淠〕 ⒈摇动貌。《集韻·夳韻》:「淠,動也。」《詩·小雅·采菽》:「其旂淠淠,鸞聲嘒嘒。」毛傳:「淠淠,動也。」 ⒉众多茂盛貌。《詩·小雅·小弁》:「有漼者淵,萑葦淠淠。」毛傳:「淠淠,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