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因 |
释义 | 因 《説文》:「因,就也。从囗、大。」 yīn 《廣韻》於真切,平真影。真部。 ①依靠;凭借。如:因人成事;因地制宜。《説文·囗部》:「因,就也。」段玉裁注:「『就』下曰:『就,高也。』為高必因丘陵,為大必就基阯。故因从囗大,就其區域而擴充之也。」《國語·鄭語》:「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韋昭注:「因,就也。」《新唐書·王叔文傳》:「大抵叔文因伾,伾因忠言,忠言因昭容,更相依仗。」清鄒容《革命軍》:「革命者,國民之天職也。其根底源于國民,因于國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 ②沿袭,承接。如:因循;陈陈相因。《廣韻·真韻》:「因,仍也。」《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因秦宫室,據其府庫。」李善注引薛綜曰:「因,仍也。」严复《原强》:「至夫历时久而转相因,其利害迁流,则有不可究诘者。」引申为连接。《逸周書·作雒》:「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㓨山。」孔晁注:「繫,因,皆連接也。」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个。」 ③顺随,顺着。《廣韻·真韻》:「因,緣也。」《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衍,所以窮年也。」成玄英疏:「因,任也。」唐白居易《重賦》:「昨日輸殘税,因窺官庫門。」《金史·宗弼傳》:「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寧。」 ④亲,亲近。《廣雅·釋詁三》:「因,親也。」《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毛傳:「因,親也。」孔穎達疏:「言其有親親之心,復廣及宗族也。」《儀禮·喪服禮》:「繼母之配父,與因母同。」鄭玄注:「因,猶親也。」唐韓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奈何永違,只隔數晨。」 ⑤原因;缘故。如:成因;病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唐孟郊《黄雀吟》:「莫覷飜車粟,覷飜罪有因。」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奴隶社会是历史必须通过的阶段,它本身是社会进步的果,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因。」 ⑥因缘。佛教名词。梵文Hetupratyaya,意译为「因缘」,指能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简称为「因」或「缘」。唐王維《胡居士卧病遺米因贈》:「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醒世恒言·薛録事魚服證仙》:「寫成一疏,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廟裏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清周孝學《書牧齋集後》:「歸老空門結净因,落花時復餞離人。」引申为机缘,机会。唐鮑溶《客途逢鄉人旋别》:「驚鴻一斷行,天遠會無因。無因忽相會,感歎若有神。」 ⑦中国古代数学用语。乘。清梅元鼎《勾股舉隅·勾股積與弦求勾股》:「以勾股積六十尺四因之,得二百四十尺。」清黄宗羲《答劉伯宗問朱子壺説書》:「以六十四寸八分者開方之,徑得八寸四釐奇,三因于徑,周得二尺四寸一四。」 ⑧佛教因明学(梵文Hetuvidyā,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术语。因(Hetu)指推理的根据、理由,相当于逻辑学里的小前提。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辩说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⑨表示比况,相当于「犹」、「如同」。《戰國策·楚策四》:「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已)。」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因,猶也。聲之轉也。」「『因是』猶是也;已,語終詞也。言黄雀之自以為無患,亦猶之蜻蛉也。」 ⑩介词。 ⑪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因而」、「于是」。《書·多方》:「崇亂有夏,因甲于内亂。」《三國志·吴志·吴主傳》:「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循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鏡花緣》第四十八回:「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蓋主人自言窮探野史,嘗有所見,惜湮没無聞,而哀羣芳之不傳,因筆志之。」 ⑫通「姻」。《六書正譌·因》:「因,借為昬因之因。」《白虎通·嫁娶》:「《詩》云:『不惟舊因。』」按:今本《詩·小雅·我行其野》作「不思舊姻」。《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從横家書·虞卿謂春申君》:「公孫央(鞅)功臣也,襄子新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金史·世戚傳·徒單銘贊》:「蓋古者異姓世爵公侯與天子為昏因,他姓不得參焉。」 ⑬姓。《廣韻·真韻》:「因,姓。」《左傳·莊公十七年》:「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