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 (一)mò 《廣韻》莫撥切,入末明。 ①〔靺鞨〕 ⒈古族名。来源于肃慎。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原分众多部落,发展不平衡。北朝至隋时,多次朝贡。唐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派长史以监领之。五代时称女真。《玉篇·革部》:「靺,靺鞨,蕃人,出北土。」《集韻·末韻》:「靺,靺鞨,北狄别種。」《隋書·東夷傳》:「靺鞨,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金史·世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 ⒉宝石名。也单用作「靺」。《正字通·革部》:「鞨,靺鞨。《唐寶記》有紅靺鞨,靺鞨國産寶石,大如巨栗,中國謂之靺鞨。」《舊唐書·肅宗紀》:「建巳月庚戌朔,壬子,楚州刺史崔侁獻定國寳玉十三枚:……七曰紅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櫻桃。」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域雙林寺》:「實時,火齊靺鞨,的的灼灼,繞塔懷山。」 ②同「韎」。 ⒈染皮革成赤黄色。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緹顔靺股豹兩鞬,霞車虹蚓日軗轓。」 ⒉我国古代东方少数民族乐名。唐韓愈等《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祥鳳遺蒿鷃,雲韶掩夷靺。」方世舉箋註:「《獨斷》:『東方曰靺。』」按:《獨斷》卷上作「韎」。 (二)wà 《龍龕手鑑》亡發反。 同「韤」。袜子。《隋書·禮儀志六》:「(皇太子)赤舃,絳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