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靸 |
释义 | 靸 《説文》:「靸,小兒履也。从革,及聲。讀若沓。」 sǎ 《廣韻》蘇合切,入合心。又私盍切。緝部。 ①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形制与之类似的鞋也叫「靸」。《説文·革部》:「靸,小兒履也。」桂馥義證:「小兒履也者,履之無跟者也。《急就篇》:『靸鞮卬角褐韤巾。』顔注:『靸謂韋履頭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子。』……今江南謂靴無頸者為靸。《釋名》:『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輟耕録》:『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後跟,名曰靸鞵。』《炙轂子雜録》引《實録》云:『靸鞵,舄,三代皆以皮為之,朝祭之服也。始皇二年遂以蒲為之,名曰靸鞵。梁天監中武帝易以絲,名解脱履。據此,則靸鞵之製其來甚古。』」唐杜荀鶴《山寺老僧》:「草靸無塵心地閒,静隨猿鳥過寒暄。」清黄遵憲《新嘉坡雜詩十二首》之八:「平頭拖寶靸,約指眩金鋼。」 ②穿鞋时不提起后跟,拖着行走;穿(拖鞋)。《六書故·動物二》:「靸,今人以履無踵直曳之者為靸。」宋吴文英《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遊靈巖》:「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寶玉靸了鞋,便迎出來。」梁斌《播火记》十二:「冯贵堂只好靸上鞋子走出门。」 ③低下的物品。清翟灝《通俗編·品目》:「《西湖遊覽志餘》:『杭州人諱低物為靸,以其足下物也。』〔按〕《能改齋漫録》:『唐人謂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即踏趿之省。字當作靸,葢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按:所引《西湖遊覽志餘》见卷二十五《委巷叢談》;《能改齋漫録》见卷二《事始》。 ④乐曲中的一个乐段。宋王灼《碧鷄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摧、實摧、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⑤飘忽;轻举。《洪武正韻·合韻》:「靸,輕舉貌。」《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顔師古注:「靸然,輕舉意也。」唐薛能《舞者》:「慢靸輕裙行欲近,待調諸曲起來遲。」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