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叆〕 (一)ài 《廣韻》烏代切,去代影。 〔靉靆〕 ⒈也作「靉霴」。云盛貌。也单用作「靉」。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引《考聲》:「靉靆,雲盛皃。」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三引《通俗文》:「雲覆日為靉靆也。」《集韻·海韻》:「靉,雲盛皃。」《篇海類編·天文類·雲部》:「霴,靆同。」《字彙·隶部》:「霴,雲覆日為靉霴。」南朝梁王僧孺《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讚》:「覆其靉靆,浸此熙漣。」宋歐陽修《和徐生假山》:「靉若氣融結,突如鬼鐫鑱。」宋黄庭堅《醉蓬萊》:「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峯相依。」又指云。清王夫之《九昭·汨征》:「駭哀吟之宵鼯兮,鬱薄霄乎夕靉。」自注:「夕靉,暮雲。」 ⒉阴晴不明貌。唐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懷》:「窮陰方靉靆,殺氣正蒼茫。」清陸葇《游白雲山記》:「望城中越秀山,林木靉靆。」 ⒊香烟缭绕。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二:「靉靆者,香烟氣重皃。」也单用。宋蘇軾《滿庭芳》:「香靉雕盤,寒生冰筯。」明湯顯祖《紫簫記·納聘》:「銀花錦燭香雲靉。」 ⒋眼镜。明田藝衡《留青日札摘鈔·靉靆》:「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緩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座客戴靉靆者十八人。」 (二)yǐ 《廣韻》於豈切,上尾影。 〔靉霼〕 ⒈云貌。《玉篇·雲部》:「霼,靉霼,雲皃。」清李調元《登芙蓉山得氣字》:「不用杖策登,已入雲靉霼。」 ⒉也作「依稀」。仿佛;不明貌。《篇海類編·天文類·雲部》:「霼,靉霼,不明皃。」《字彙補·雨部》:「《楊氏古音》曰:『靉霼,與依俙同。』」按:楊慎《古音駢字·微韻》「靉霼」同「僾俙」。注:「依稀。」《文選·木華〈海賦〉》:「且希世之所聞,惡審其名,故可仿像其色,靉霼其形。」李善注:「靉霼,不審之皃。」張銑注:「靉霼,不明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