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浩,澆也。从水,告聲。《虞書》曰:『洪水浩浩。』」

(一)hào 《廣韻》胡老切,上晧匣。幽部。

①水势盛大。《説文·水部》:「浩,澆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澆者,以聲訓。《字林》:『浩,遶也,水大也。』」《正字通·水部》:「浩,大水盛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傳:「浩浩盛大若漫天。」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之二:「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横。」王安石《河勢》:「勢浩難測,功傳所聞。」

②广远;盛大。《玉篇·水部》:「浩,浩浩,大也。」《正字通·水部》:「浩,廣大貌。」《詩·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德。」朱熹集傳:「浩浩,廣大也。」蔡琰《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曾鞏《將之江淛》:「浩觀萬物變,䬃爾生凉飈。」寧調元《秋興三疊前韻》:「眼見紅羊成浩劫,若為黄鵠竟高飛。」

③众多;富足。《禮記·王制》:「喪祭,用不足曰暴,有餘曰浩。」鄭玄注:「浩,猶饒也。」黄燮清《災民嘆》:「白骨浩縱横,零殘手與足。」

④远;无边无际。《古詩十九首》之六:「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李益《水亭夜坐賦得曉霧》:「月落寒霧起,沈思浩通川。」陸游《觀大散關圖有感》:「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徐榮《嶺南勸耕詩十二首》之九:「出門行黄雲,雲闊浩無地。」

⑤小港。王士禛《登渝州塗山記》:「人謂小港為浩。今戎州亦有金箱浩。」張慎儀《蜀方言》卷上:「《蜀典》引黄庭堅云:『犍為之俗,謂之瀼水為浩。』」

⑥通「傲(ào)」。傲慢。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浩,叚借為傲。」《墨子·非儒下》:「立命緩貧而高浩居。」畢沅校:「(浩居)同傲倨。」《孔子家語·三恕》:「浩倨者則不親。」

⑦通「皓」。白。朱珔《説文叚借義證》:「浩,借晧(皓)。」《文選·枚乘〈七發〉》:「純馳浩蜺,前後駱驛。」李善注:「浩蜺,即素蜺也。」

⑧古州名。
山西省汾阳市一带。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四·汾州府》:「汾州府《禹貢》冀州地。春秋時屬戰國太原郡,二太原西河郡。……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改為汾州。」
江西省彭泽县东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九江府》:「龍城廢縣,本彭澤地。《志》云:時移彭澤縣治此,改名龍城還舊治,仍為彭澤武德五年置浩州於浩山下。」
四川省茂县境。《新唐書·地理志七下》:「諸蠻州九十二:……浩州。」

⑨姓。《廣韻·晧韻》:「浩,姓。青州刺史浩賞。」

(二)gǎo 《集韻》古老切,上晧見。

以水泲酒。《集韻·晧韻》:「浩,以水泲酒曰浩。」

(三)gé 《廣韻》古沓切,入合見。

〔浩亹〕
古水名。简称浩水。也称𬮪门河,即发源于大通山大雷山之间主要流经青海省东部之大通河。至民和回族自治县享堂湟水。《集韻·号韻》:「浩,水名。在金城郡。」《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湟水。」顔師古注:「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峽山,岸深若門也。……今俗呼此水為閤門河。蓋疾言之,浩為閤耳。」《水經注·河水》:「湟水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北塞外。」楊守敬疏引董祐誠曰:「浩亹河今曰大通河,出青海西北山曰阿木尼厄庫阿林,水曰烏蘭木倫必拉,當安西州東境之直南。」另有一同名的浩亹水,在甘肃省榆中县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九·臨洮府》:「浩亹水,在(金)縣城南,源出馬寒山峽中,東流入黄河,亦曰閤門河。」
古县名。置。地临浩亹水,故名。属金城郡废。故城在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縣十三:……浩亹。」《水經注·河水》:「閤門河又東逕浩亹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楊守敬疏引董祐誠曰:「二《志》俱屬金城郡,後廢。《元和志》:浩亹故城在廣武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2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