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 (一)yì 《廣韻》餘制切,去祭以。月部。 ①〔洩洩〕 ⒈舒畅、和乐貌。也作「泄泄」。《集韻·祭韻》:「洩,舒散也。」《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洩洩,舒散皃。通作泄。」《左傳·隱公元年》:「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杜預注:「洩洩,舒散也。」《文選·張衡〈思玄賦〉》:「聆廣樂之九奏兮,展洩洩以肜肜。」李善注引舊注曰:「洩洩、肜肜皆樂貌。」 ⒉飞翔貌。《文選·木華〈海賦〉》:「翔霧連軒,洩洩淫淫。」李善注:「洩洩淫淫,飛翔之貌。」 ②同「泄」。古水名。《廣韻·祭韻》:「泄,水名。在九江。洩,泄同。」 (二)xiè 《廣韻》私列切,入薛心。月部。 ①同「泄」。 ⒈歇息。《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踠迹回唐,畜怒未洩。」李善注引《方言》:「洩,歇也。」 ⒉漏;泄漏。《廣韻·薛韻》:「泄,漏泄也。亦作洩。」《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洩命重刑,臣亦不為。」杜預注:「漏泄君命,罪之重。」阮元校勘記:「『泄』字唯宋本作『洩』,此外諸本皆作『泄』,與《釋文》合。」又引申为发散;发泄。《管子·山至數》:「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洩矣。」尹知章注:「重流,謂嚴守穀價,不使流散。洩,散也。」《聊齋志異·夢狼》:「我等之來,為一邑之民洩寃憤耳。」又引申为减弱。《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杜預注:「洩,減也。」 ⒊姓。《廣韻·薛韻》:「泄,亦作洩。姓。《左傳》鄭大夫洩駕。」 ②方言。瀑布。《水經注·漸江水》:「(浙江)東逕諸暨縣,與洩溪合……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