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津 |
释义 | 津 《説文》:「𣸁,水渡也。从水,𦘔聲。𦪉,古文𣸁从舟,从淮。」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作津。」 jīn 《廣韻》將鄰切,平真精。真部。 ①渡口。《説文·水部》:「津,水渡也。」王筠句讀:「渡本動字,此借為静字,故加水字以明之。」《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焉。」何晏集解引鄭玄注:「津,濟渡處。」唐王昌齡《沙苑南渡頭》:「津人空守纜,村館復臨川。」明高啟《遊城西得艶字》:「軍旗表山栅,商皷唤津店。」引申以指途径;门径。《晋書·陶侃傳》:「(范)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好不經之舉,開拔奇之津。」胡三省注:「津,江河濟渡之要,故以為喻。」陈毅《送沈张诸君赴延安》:「万里长征不计程,指津自有北辰星。」 ②渡。晋潘岳《西征賦》:「津便門以右轉,究吾境之所暨。」《水經注·河水》:「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達者。」又《河水五》:「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引申为运送。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二:「河北積歲貢賦及浙絹、南絹,悉令津般京師。」 ③水陆冲要之地。漢賈誼《過秦下》:「循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宋書·武帝紀上》:「時議者謂宜分兵守諸津要。」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則今日過關津,度州郡,没揣的逢他敵人陣。」引申以喻称重要职位。《古詩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④涯岸。《書·微子》:「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孔傳:「無涯際,無所依就。」南朝梁江淹《遣大使巡詔》:「才寡務殷,若無津漈。」唐陸龜蒙《木蘭堂》:「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送遠人。」宋陸游《讀王摩詰詩愛其散髮晚未簪道書行尚把之句因用為韻賦古風十首》之九:「滄波浩無津,天遣遂微尚。」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第一章:「一片苦海望无津。」又指山崖。《吕氏春秋·求人》:「日出九津青羌之野。」高誘注:「津,崖也。」 ⑤有机体的体液。《釋名·釋形體》:「津,進也,汁進出也。」《素問·調經論》:「人有精氣津液。」王冰注:「腠理發泄,汗出湊理(溱溱),是謂津。」晋張華《博物志·物理》:「積艾草,三年後燒,津液下流,成鈆錫。」《西遊記》第三十三回:「那魔頭看見,就赫得渾身是汗,遍體生津。」又特指唾液。宋陸佃《埤雅·釋草·芥》:「今人望梅生津,食芥墮淚,此五液之自外至也。」 ⑥水。南朝梁沈約《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滄浪有時濁,清濟涸無津。」唐王勃《九成宫東臺山池賦》:「露菊傾津。」 ⑦润泽;润湿。《周禮·地官·大司徒》:「(土會之灋)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鄭玄注:「津,潤也。」《管子·侈靡》:「若旬虚期於月,津若出於一明,然則可以虚矣。」尹知章注:「津,明潤貌。」晋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⑧滋润。《西京雜記》卷五:「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明劉基《感懷三十一首》之六:「柔桑生中園,婀娜當陽春,下滋靈泉液,上承膏露津。」引申为资财。宋王明清《揮麈録·後録餘話》:「聽其歌聲,許以必貴,倒囊津置入京,繼遂遭際。」清洪昇《長生殿·驛備》:「雖然陸路衝繁,却喜津貼饒溢。」 ⑨溢;充盈。多叠用。《莊子·庚桑楚》:「汝自洒濯,熟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肝氣以津,脾氣乃絶。」張景岳注:「津,溢也。」宋王安石《澶州》:「津津北河流,嶭嶭兩城峙。」引申以形容味道浓厚。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愈想愈觉得津津有味。」 ⑩古地名。春秋时楚地。在今湖北省枝江市西。《左傳·莊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禦之,大敗於津。」杜預注:「津,楚地,或曰江陵縣有津鄉。」 ⑪峡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水經注·濁漳水》:「津,峽名也,在鄴西四十里。」按: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为「鄴城,在臨漳縣西二十里」。 ⑫唐代州名。在四川省境内。清李兆洛《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真韻》:「津,唐州。羈縻隴右道。今闕。按:當在四川境。」 ⑬天津市的简称。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平津之敌决不料你们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能够完成上列部署。」 ⑭星次名。即「漢津」。在箕、斗之间。古人认为这里是天河的津渡。《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郭璞注:「天漢之津梁。」邢昺疏:「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左傳·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杜預注:「箕、斗之間有天漢,故謂之析木之津。」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