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泰 |
释义 | 泰 《説文》:「泰,滑也。从廾,从水,大聲。夳,古文泰。」 tài 《廣韻》他蓋切,去泰透。月部。 ①滑。《説文·水部》:「泰,滑也。」 ②通达;通畅。《廣雅·釋詁一》:「泰,通也。」《管子·事語》:「帷蓋不修,衣服不衆,則女事不泰。」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陽云:「女事,女工也,一曰女紅。泰,通也。」唐白居易《采詩官》:「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西遊記》第一回:「三陽交泰産羣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③康宁;安定;安适。《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陸德明釋文:「王云:宇,器宇也,謂器宇閒泰則静定也。」《潛夫論·慎微》:「政教積德,必致安泰之福;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宋章望之《登州新造納川亭記》:「是以高深之地,君子樂之,以其能開人思慮,泰人精神。」茅盾《子夜》一:「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了一会神以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来了。」 ④佳;美好。《潛夫論·本政》:「否泰消息,陰陽不并,觀其所聚,而興衰之端可見也。」晋文帝《與孫皓書》:「結歡弭兵,共為一家,惠矜吴會,施及中土,豈不泰哉!」《抱朴子·外篇·疾謬》:「及好會,則狐蹲牛飲,争食競割,掣撥淼摺,無復廉耻,以同此者為泰,以不爾者為劣。」《聊齋志異·邢子儀》:「泰運已交,百金何足言!」 ⑤宽裕。《字彙·水部》:「泰,寬也。」《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楊倞注:「泰,謂不吝賞也。」清夏燮《中西紀事·申明烟禁》:「必使水師皆為我用,不為夷用,則養兵籌餉,不得不增;船炮用財,不得不泰。」 ⑥奢侈。《玉篇·水部》:「泰,侈也。」《論語·述而》:「亡而為有,虚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管子·重令》:「國雖富,不侈泰,不縱欲。」宋宗澤《謝收捕開封府稱御前收買珠玉仍出榜告諭都人表》:「克勤克儉,去泰去奢。」 ⑦骄纵;傲慢。《玉篇·水部》:「泰,驕也。」《論語·子罕》:「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何晏集解:「時臣驕泰,故於上拜。」《禮記·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中国史之命名》:「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 ⑧极大。后作「太」。《廣韻·泰韻》:「泰,大也。」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水部》:「(泰)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即《説文》『夳』字,『夳』即『泰』,則又用『泰』為『太』。」《書·泰誓上》唐孔穎達疏:「顧氏以為,泰者,大之極也,猶如天子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會中之大,故稱『泰誓』也。」《漢書·禮樂志》:「揚金光,横泰河。」顔師古注:「泰河,大河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况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李善注引薛綜曰:「譬如為人裁衣,始制之洪大,服者得而衣之,何能更小之乎!」常用作赞美之词。《禮記·曲禮上》:「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孔穎達疏:「泰,大中之大也。欲褒美此{〾龜}、筮,故謂為泰{〾龜}、泰筮也。」 ⑨极。《字彙·水部》:「泰,極也。」《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郭璞注:「皆四方極遠之國。」郝懿行義疏:「泰遠者,《大戴禮·千乘篇》四辟之民皆云『至於大遠』。此之泰遠則東極地名也。」《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清龔自珍《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近今算學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讎。」 ⑩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太」。《莊子·漁父》:「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論衡·宣漢》:「儒者稱聖泰隆,使聖卓而無跡;稱治亦泰盛,使太平絶而無續也。」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五:「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 ⑪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乾下坤上。《易·泰》:「象曰:天地交,泰。」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⑫古酒樽名。《廣雅·釋器》:「泰,罇也。」《禮記·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⑬山名。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市境。是「五岳」之首的东岳。又名岱宗。《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一·封域》:「泰山,在濟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亦曰東岳,亦曰岱宗……《詩》:『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⑭古州名。 ⑮旧县名。在江苏省中部。汉置海陵县,明为泰州,1912年改为泰县。1994年改为姜堰市。 ⑯姓。宋邵思《姓解》卷三:「泰,見何氏《姓苑》。」汉有泰史林,成帝时为将军。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