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泥 |
释义 | 泥 《説文》:「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从水,尼聲。」 (一)ní 《廣韻》奴低切,平齊泥。脂部。 ①古水名。 ②含水的半固体状的土。《廣韻·齊韻》:「泥,水和土也。」《易·震》:「震遂泥。」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坤土得雨為泥。」唐杜牧《阿房宫賦》:「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于是乎挖空心思的来一个反攻,说这些乃是『讽刺』,向作者抹一脸泥,来掩藏自己的真相。」 ③像泥一样黏糊的东西。如:印泥;枣泥。《水滸傳》第三回:「那莊家連忙取半隻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 ④墙壁的涂料。《世説新語·汰侈》:「石(崇)以椒為泥。」唐白居易《杏為梁》:「素泥朱板光未滅,今歲官收别賜人。」 ⑤软弱;柔弱。《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郭璞注:「泥,少才力。」邢昺疏:「泥,弱也。威夷之獸,長脊而劣弱少才力也。」一说为「𩰞」的借字。清錢大昕《答問七》:「問:『威夷,長脊而泥。』郭訓『泥』為『少才力』,何也?曰:『泥』當為『𩰞』,聲相近而借用也。《説文》:『𩰞,智少力劣也。』《漢書》或作『苶』。」 ⑥传说中的一种海中动物名。宋吴曾《能改齋漫録·事實·醉如泥》:「按,稗官小説:『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然。』」 ⑦姓。《廣韻·齊韻》:「泥,姓。出《姓苑》。」《通志·氏族略四》:「泥氏,《世本》云:宋大夫卑泥之後。」 (二)nì 《廣韻》奴計切,去霽泥。脂部。 ①陷住;胶缠。《廣韻·霽韻》:「泥,滯陷不通。」《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劉寳楠正義引包咸曰:「泥,泥難不通。」唐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説·論語·先進篇》:「一念之私利未忘,即為欲所泥,而於理必不逮。」茅盾《虹》:「早先已经听人说过这里的天气不很好。敢就是指这样的一边耀着阳光,一边却落着泥人的细雨?」 ②拘泥;固执;执着。《論衡·書解》:「問事彌多而見彌博,官彌劇而識彌泥。」宋王安石《乞皇帝御正殿復常膳表》第二表:「然而禮貴從宜,事難泥古。」《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近來這些做舉業的,泥定了朱註,越講越不明白。」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淑吉……虽信佛并不泥佛。」 ③阻滞;阻塞。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其二:「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横。」南朝陳徐陵《出自薊北門行》:「乞土泥函谷,接繩縛凉州。」《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一》:「舟人夜棹不休,江為山所泥,佹南佹東,盤峽透崖。」 ④软缠,一再以柔言相求。明楊慎《升菴詩話·泥人嬌》:「俗謂柔言索物曰泥,諺所謂軟纏也。」唐元稹《遣悲懷三首》之一:「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清哀華《僑民淚》:「余復賂守者,得書數册,紙筆數事,輒背人作書,泥守者代為郵寄。」 ⑤用稀泥或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釋名·釋宫室》:「泥,邇也;邇,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字彙·水部》:「泥,杇也。」按:《集韻·霽韻》作「埿,杇也」。《世説新語·汰侈》:「王(愷)以赤石脂泥壁。」唐王建《田家留客》:「不嫌田家破門户,蠶房新泥無風土。」 ⑥用纸、绢之类裱糊,粘糊。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蜀人又謂糊牕曰泥牕。花蘂夫人宫詞云:『紅錦泥牕遶四廊。』非曾遊蜀,亦所不解。」清王士禛《自題齊州脞記》:「尺蹏零雜,未能棄捐,為泥牎覆瓿之具,聊復存之。」 ⑦污;沾污。《易·井》:「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孔穎達疏:「井之下泥污不堪食也。」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清鄒容《革命軍·革命之原因》:「今試游於窮鄉原野之間,則見夫黧其面目,泥其手足,荷鋤隴畔,終日勞勞而無時或息者,是非我同胞之為農者乎?」 (三)nǐ 《廣韻》奴禮切,上薺泥。脂部。 〔泥泥〕 (四)niè 《字彙補》乃結切。 通「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司馬貞索隱:「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王引之述聞:「沙即今之紗字……泥讀為涅,涅謂黑色。」 (五)nìng 《集韻》乃定切,去徑泥。 〔泥母〕也作「寧母」、「甯母」。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南。《集韻·徑韻》:「泥,泥母,地名。或作寧。」《春秋·僖公七年》「盟于甯母」晋杜預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