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波 |
释义 | 波 《説文》:「波,水涌流也。从水,皮聲。」 (一)bō 《廣韻》博禾切,平戈幫。歌部。 ①江、河、湖、海等起伏的水面。《説文·水部》:「波,水涌流也。」《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宋蘇軾《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又波浪兴起。《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②水流;水。《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孔傳:「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論》:「此其分波而共源,百慮而一致者也。」唐杜牧《阿房宫賦》:「長橋卧波,未雲何龍?」明方孝孺《答王仲縉五首》之三:「浚其源而導其波。」清魏裔介《薤露歌》:「波流湯湯,逝不竭兮。」 ③动摇。《莊子·外物》:「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陸德明釋文:「波,高下貌。」成玄英疏:「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文選·張衡〈西京賦〉》:「河渭為之波盪,吴嶽為之陁堵。」李善注引薛綜曰:「波盪,摇動也。」又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唐杜荀鶴《將過湖南經馬當山廟因書三絶》之二:「祗怕馬當山下水,不知平地有風波。」 ④影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波及晋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資治通鑑·晋懷帝永嘉五年》:「中華所以傾弊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後實事,浮競驅馳,互相貢薦,言重者先顯,言輕者後叙,遂相波扇,乃至陵遲。」 ⑤潮流;风气。晋陸雲《贈汲郡太守》:「風澄俗儉,化静世波。」唐柳宗元《與楊誨之第二書》:「而子不謂聖道,抑以吾為與世同波,工為翦翦拘拘者?」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之十四:「頽波難挽挽頽心,壯歲曾為九牧箴。」 ⑥喻指目光。《楚辭·招魂》:「娭光眇視,目曾波些。」王逸注:「波,華也。言美女酣樂,顧望娭戲,身有光文,眺視曲眄,目采盼然,白黑分明,若水波而重華也。」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無良媒以接懽兮,託微波而通辭。」清洪昇《長生殿·哭像》:「你嬌波不動,可見我愁模樣?」朱自清《人间》:「那时她用融融的眼波随意地看我。」 ⑦物理学名词。振动在一定物体或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一种能量的传递形式。如物理学上的声波、光波、电磁波、冲击波等。 ⑧急走;跑;逃散。明李翊《俗呼小録》:「跑謂之波,立謂之站。」漢仲長統《昌言》下:「救患赴急,跋涉奔波者,憂樂之盡也。」《樂府詩集·横吹曲辭五·企喻歌辭四首》:「鷂子經天飛,羣雀兩向波。」《張義潮變文》:「陳元弘進步向前,稱是『漢朝使命,北入迴鶻充册立使,行至雪山南畔,被背亂迴鶻刼奪國信,所以各自波逃,信脚而走,得至此間,不是惡人』。」《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現在我也不東奔西波了,只要你肯照應我,替我出個主意。」 ⑨书法指捺的折波。《通雅·器用》:「凡言波,今所謂捺。」晋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趣』字波略反卷向上。」 ⑩助词。句中衬字,见于早期杂剧唱词。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我遶着他後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我受盡了些雪壓波風篩。」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呀,他兄弟每多死少波生。」元佚名《劉弘嫁婢》第一折:「則但能彀便替喒去上墳波祭祖。」明屠隆《曇花記·凶鬼自嘆》:「追悔也今何及,只落得一身狼狽,兩淚波澌。」 ⑪语气词。用于句尾。多见于早期白话,相当于「吧」。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你不要打他,你打我波。」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呀,您看波!俺一發飲羽,那狼可叫的一聲走了也。」清洪昇《長生殿·彈詞》:「那邊一個圈子,四圍板櫈,想必是波。」 ⑫宋代蜀方言对老人的敬称。宋佚名《愛日齋叢鈔》卷五:「林謙之詩:『驚起何波理殘夢。』自注:『述夢中所見何使君,蜀人以波呼之,猶丈人也。』范氏《吴船録》記嘉州王波渡云:『蜀中稱尊老者為波』……宋景文嘗辨之,謂當作『皤』字。」「按景文所記,云蜀人謂老為皤,音波。取『皤皤黄髮』義。」 ⑬古水名。《書·禹貢》:「滎、波既豬。」孔穎達疏:「滎是澤名,洪水之時,此澤水大,動成波浪此澤,其時波水已成。」《漢書·地理志上》:「滎、波既豬。」顔師古注:「波,亦水名。」 ⑭古县名。汉置,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漢書·地理志上》:「河内郡縣十八:……波。」王先謙補注:「《一統志》:故城今濟源縣東南二十里。」 ⑮古州名。唐置,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西南安平。《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嶺南道,諸蠻州九十二:……波州。」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西五·太平府》:「安平州,本西原洞蠻地,唐波州置於此。宋皇祐初,改置安平州,隸太平寨。」 ⑯东欧国家波兰的简称。 ⑰姓。东汉有波才。《後漢書·靈帝紀》:「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潁川黄巾……朱儁為黄巾波才所敗。」 (二)bēi 《集韻》班麋切,平支幫。 通「陂」。池塘。《集韻·支韻》:「陂,《説文》:『一曰池也。』或作波。」《漢書·灌夫傳》:「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波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横潁川。」顔師古注:「波,讀曰陂。」《農政全書·水利·浙江水利》:「瀦者,水之積也,其名為湖為蕩為澤為𣵦為海為波為泊也。」 (三)bì 《集韻》彼義切,去寘幫。 循;沿。《集韻·寘韻》:「波,循水行也。」《漢書·諸侯王表》:「波漢之陽,𠀕九嶷,為長沙。」顔師古注:「波漢之陽者,循漢水而往也。」又《西域傳上》:「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踰葱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踰葱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顔師古注:「波河,循河也。」《後漢書·班超傳》「遂雄張南道」唐李賢注:「東至玉門、陽關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波,傍也。波音詖。」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